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網友公開陳光誠遭毒打細節

2011年10月27日

本周三,中國調查記者李建軍、英國記者及網友王雪臻等人再探陳光誠,遭當地派出所警察羞辱和毆打;周四,曾兩次探訪陳光誠的網友何培蓉向外界公佈陳光誠在7月底,偶然和外界通話後,夫婦遭當地官員暴打數小時的詳情。

陳光誠圖片來源: AP

從10月5日啟動的"十一長假探光誠"活動,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近百位網友和維權人士到陳光誠的家鄉山東臨沂進行探訪,大都遭遇當地國保及看守的暴力阻攔和毆打。

10月26日,中國知名的獨立調查記者李建軍、英國《每日電訊報》記者福斯特(Peter Foster)及其助理、山東維權人士王雪臻等人再探陳光誠。據記者李建軍對德國之聲透露,在得到臨沂政府對其探訪陳光誠是合法行為並可以保證人身安全的情況下,在陳光誠所在雙堠鎮的派出所,被警察羞辱及毆打。

10月27日,曾兩次探訪陳光誠的中國網友何培蓉首次對外公開,陳光誠在7月底,偶然機會下與外界通話,被看守發現後,陳光誠、袁偉靜夫婦遭當地官員毒打四個小時。

陳光誠遭毒打的細節曝光後,網友表示震驚,要求中國當局對張健的非法行為進行問責,有多名網友開始對張健進行"人肉搜索。"

山東盲人維權律師陳光誠因揭露臨沂政府"計生黑幕"和幫助受害者維權,被控入獄四年多,2010年9月9日刑滿獲釋後,全家一直被軟禁。

雷電後陳光誠打通外界電話

德國之聲與網友何培蓉取得聯繫,據她介紹,今年7月25日,雷電破壞了陳光誠家附近的電子屏蔽設施,該設施為當地政府為阻止陳光誠與外界聯繫而設置。陳光誠在這個偶然的機會,打通了外界幾位朋友的電話。

"陳光誠在通話中,一共談了三個問題,第一個是他自己的身體問題,他出獄後一直在便血;第二個問題是他們家食物的問題,他說到家裡的存糧不多了,只能靠地裡的一些蔬菜度日,看守也禁止他的母親出去購買生活用品;第三個就是他們非常擔心女兒克斯上學的問題。我們9月份為陳克斯發起的爭取教育權時公佈的情況都來自這個電話。"

陳光誠夫婦遭4小時暴打

何培蓉也講述了其後陳光誠遭遇暴打的細節:"陳光誠打通朋友電話三天後,我們得到消息,這個電話被監聽到了,下午兩點鐘時,雙堠鎮鎮長張健帶領一拔人闖衝入陳光誠的村中,將村子戒嚴,在家的村民不準出門,在外面的人也不準走動,他們主要想查陳光誠手機是從何而來,為何能打出電話,陳光誠沒有交待,這些人在陳光誠家裡展開地毯式搜查,最後在草木灰裡找到手機卡,他們就盤問陳光誠這張手機卡是如何得到的?從下午四點鐘開始,村民反映,張健派人拉下陳光誠家裡的電閘,斷電之後,從四點開始毆打陳光誠夫婦,鄰居說先是聽到陳光誠的慘叫,然後聽到袁偉靜的怒罵聲,再然後是夫婦二人的慘叫聲,期間還有孩子的哭聲。一直持續了四個多小時。孩子在家裡,目擊了這個暴力事件。"

另據何培蓉介紹,當時陳光誠夫婦被暴打時,陳光誠的老母親正在外面干農活,她想回家也被阻止,等到她回到家中時,鄰居長時間聽到這位老母親撕心裂肺的哭聲。

陳光誠在今年2月份經熱心人士傳出軟禁錄像後,也曾遭遇暴打,但據何培蓉分析,七月份的暴打更為嚴重,因為在打人事件後,當地政府請鄰近村莊的醫生,包括一名女性醫生進入陳光誠家中。

"我們有理由相信陳光誠和袁偉靜在這次暴打中全部受了嚴重的傷。"

"是公開政府毆打陳光誠暴力事件的時候了"

談及此時才公開陳光誠遭遇暴打詳情的原因,何培蓉說: "我們在八月初的時候就收到了報告,但是我們一直沒有核實到這麼多細節,這一兩個月來,我們一直在不斷核實,而且網友目前不斷的探訪也為我們核實提供了便利,核實結束後我們想選擇合適的時機來公開,不想此事幹擾了陳光誠女兒陳克斯就學,現在孩子得以入學,目前'自由光誠'行動到了非常重要的時刻,我們覺得在這個時候應該把當地流氓政府毆打陳光誠的暴力事件告訴大家,應該公之於眾,我們也為陳光誠的身體健康狀況十分擔心。他的老母親也有嚴重的關節炎。"

"要對具體的施害人張健進行制裁"

德國之聲也採訪了目前旅居美國的民主人士楊建利,他前段時間已經就陳光誠事件向美國國務院及其他國家政府提交一份報告,要求對該事件的直接責任人、原臨沂政府書記李群等人建立國際追責機制。

獲悉陳光誠遭遇暴打一事,他表示非常氣憤:"7月份陳光誠遭暴打一事,以前聽到過,一直未完全得到核實,今天第一次得到證實,聽到後非常憤怒。對陳光誠的處境也表示擔憂,現在我們能夠做的事情,就是把具體的施害者,這次毆打陳光誠的雙堠鎮張健,要讓大家記住這個人,要對張健實施制裁,這樣我們才能對實施不法侵害的官員有一個懾作用。"

楊建利和何培蓉都表示,期待網友繼續聲援陳光誠,也期待國際社會、人權機構和各國政府對陳光誠被暴打一事進行關注並向中國政府施加壓力,讓陳光誠早日恢復自由。

作者:吳雨

責編:嚴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