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緬懷電視裝置大師—白南准

2006年1月31日

「影片藝術之父」——白南准(Nam June Paik)上周日(1月29日)死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公寓。40年前,他曾用四架被拆散然後又重新組裝起來的鋼琴和兩架唱機、唱片、各種可發聲物體,以及11架經過藝術改造的黑白電視機奠定了影片藝術道路上的里程碑。

圖片來源: AP

素有「全方位藝術家」之稱的白南准一開始是以「作曲家」的身份步入藝術聖壇的。1956年,他在東京大學完成了音樂、藝術史和哲學的學業。畢業時,完成了一篇關於阿諾德‧勳伯格(Arnold Schönberg)的學土論文。因為受到日本唯西方化的音樂教育影響,白南准對西方古典音樂充滿迷戀,為了探尋原汁原味的歐洲文化傳統,他旋即來到德國進修音樂創作。

「Global Groove 2004 」圖片來源: AP

青年時代的白南准曾在弗萊堡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後經德國音樂老師沃爾夫綱‧福特納推薦進入科隆電子音樂工作室工作。由赫伯特‧埃默特建立的這間電子音樂工作室是50年代重要的實驗音樂中心,吸引了大批年青的歐洲作曲家。白南准來到這裡之後,便瞭解到歐洲當代藝術的多樣性,從而逐步動搖了對西方經典音樂的盲目崇拜。1958年,他遇到了來德講學的美國前衛音樂家約翰‧凱奇,自此,他的藝術生涯發生了突變。

電視全解

1959年,白南准完成了他的革命性的「行動音樂」《向約翰‧凱奇致敬》。在音樂的演奏過程中,他摔雞蛋,打碎玻璃,砸毀樂器,動作象閃電一樣令在場的觀眾感到震驚,被評論界譏諷為「文化恐怖主義」。但白南准的「行動音樂」所具有的強烈視覺效果使他逐步向視覺藝術界靠攏,從而加入了當時在歐美盛極一時的激浪藝術家陣營。同時,白南准秘密地研究將電視引入藝術實驗。作為一名電子音樂家,他整日和導線、儀表、放大器、示波儀打交道,對電子聲音和圖像的互動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並在技術人員的支持下,做起了「解構電視及其圖像」的實驗游戲。

白南准裝置作品圖片來源: AP

六十年代中期,白南准第一次將改裝後的電視機當作藝術媒介擺在觀眾面前。許多作品像是電子儀器或者雕塑,既有聲音,又有形象,而且觀眾還能動手觸摸作品。1965年,白南準得到了一架當時還很稀罕的攜帶型攝影機,他高興得跑到紐約大街上亂拍一通,其中拍到了正在紐約公園大道的羅馬教皇的幾個鏡頭。晚上拿到紐約藝術家經常聚會的咖啡廳放映。這被後來的一些學者認為是第一件影片藝術作品。

白南准還和日本工程師一起研究如何按自己的意圖改變電視畫面。這樣,他不僅通過解構和重組電視機的硬體來完成電視雕塑裝置,同時又改變電視機的圖像輸出,將圖像畫面與電視裝置結合起來,從而創造出影片裝這一在當時技術含量最高的藝術形式。在以後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白南准一直努力探索影片藝術的發展空間,從而成為當代舉足輕重的藝術家,作品被世界各大藝術博物館廣泛收藏。

生平簡介

白南准於1932年7月20日出生在漢城一個富裕之家,是五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身為企業家的父親在韓國開辦有紡織廠和鋼鐵廠。1950年,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白南准隨父母逃到香港,後來又流落到日本。1964年之後,白南准長期生活在紐約,並於1976年加入美國國籍。從1979年至1996年,白南准在德國杜塞道夫艺術研究院擔任教授。自1996年中風以後一直在輪椅上度過了生命的最後10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