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緬甸:民主轉型不容易 人權狀況引人憂

2014年8月8日

東協外長會議在緬甸開幕。虽然告別軍政府時代,處在民主轉型階段的緬甸卻面臨各種問題:新聞自由受到侵蝕、宗教衝突時有發生。該國政府已力不從心?

Myanmar Symbolbild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三年前,緬甸名義上的民選政府開始實施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政經改革以來,這個曾經被排斥的國家受到不少褒獎,宣告大多數西方制裁的結束。但是該國佛教民族主義情緒日益高漲,上個月又發生了新一輪攻擊穆斯林的襲擊事件,國際社會對此愈加憂慮。與此同時,表面上記者重獲新聞自由,但是仍有記者遭逮捕,讓人不禁質疑這種自由的程度。

最近幾個星期來,一些西方國家陸續表達了對緬甸人權問題的擔憂。其中最主要的訊息似乎來自美國國務卿克裡本周的緬甸之行-為總統歐巴馬今年晚些或將訪問緬甸"試水"。

本屆東協合作會議以周五的地區外長會談開幕,周末將擴大至與世界大國進行對話。對話的主要內容很可能是東協國家與北京有關南中國海的爭議,克裡也可能要尋求改善緬甸的人權狀況。

羅興亞(Rohingya)穆斯林境況糟糕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美國國務院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拉塞爾(Danny Russell)介紹,克裡將敦促緬甸政府保護所有緬甸人民,"確實對他們的人權和基本自由提供更有力的保護。"

周日在東協地區論壇上舉行的對話旨在促成區域集團和包括中國、歐盟及美國在內的國際力量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美國將緬甸的改革吹捧為其外交政策的一大成功。澳洲麦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緬甸問題專家特尼爾(Sean Turnell)分析說:"許多西方大國對緬甸的'成功轉型故事'進行了大量的投資,而宗教暴力和對新聞自由的侵蝕等問題則威脅到故事的講述者。"

他補充說,他們可能不會公開對緬甸施壓,對話可能給中國提供一個表現其保護弱小鄰國的"機會",在軍政府時期,中國就經常扮演這個角色。

民主改革之路:漫長而艱辛

2011以來,一系列重大改革使針對緬甸大部分國際禁令解封,並且吸引了大量外國投資者對這個亞洲最後的前趨市場之一進行投資。曾入獄的民主活動人士翁山蘇姬當選緬甸議會議員,數百政治犯得以重獲自由,嚴格的媒體審查也被取消。但是緬甸依舊在與該國北部的持續武裝衝突作鬥爭,衝突雙方一直未能達成真正的停火協議,而且達成的希望渺茫。

曾入獄的民主活動人士翁山蘇姬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宗教衝突不斷、在新聞自由方面呈現退步跡象、異議人士被捕,對這一切人權組織表示日益擔憂。總部設在美國的"人權觀察"組織研究員馬西森(David Mathieson)說:"我想克裡已意識到他這次不是到緬甸慶祝勝利的,他的任務很艱巨。"

今年7月,緬甸一家周報的主管及4名記者被判處10年徒刑和勞役,原因是他們發表報導指出,政府的一家巨型秘密工廠被用於生產化學武器。美國指出此項判決釋放出"錯誤的訊息"。一名西方外交官表示,隨著關鍵的2015年大選臨近,政府壓力增大,不久前歡呼雀躍的緬甸媒體將重新面臨日益嚴格的審查手段。這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外交官向法新社表示,目前尚不清楚將記者定罪是否可以代表"大規模鎮壓",但他相信,大選前還會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曾在東南亞多國任職的英國大使的湯金(Derek Tonkin)在接受法新社採訪時指出,宗教關係惡化"也許是緬甸政府唯一感到敏感的話題。"

改革偏離軌道

兩年前,緬甸西部若開邦(Rakhine)爆發血腥衝突,此後,反對穆斯林的暴力事件時有發生,緬甸政府似乎無力對此作出有效的回應。暴力事件遍及緬甸全國各地,最近一次是在該國第二大城市曼德勒(Mandalay),令人不禁擔心緬甸民主轉型威脅到社會的穩定。

記者並未獲得真正的自由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Photoshot

目前以羅興亞(Rohingya)穆斯林為主的近14萬人滯留在若開邦的穆斯林聚集的營地,面臨嚴重的健康危機。聯合國新任緬甸人權問題特使李亮喜(Yanghee Lee)上月首訪該國後表示,緬甸政府對這個陷入混亂的國家實施的政策將有可能使那裡形成永久性隔離區。

7月,緬甸總統府部長吳梭登(U Soe Thein)在面向外交官和聯合國機構舉行的一次罕見的通風會上表示,希望在改革"偏離軌道"時能得到外界的"理解"。他說:"我們一定會朝向民主邁進,我們不會回頭。"

來源:法新社 編譯:安靜

責編:凝煉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