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總統最後的機會?

2014年1月29日

這是否是反敗為勝的一擊?總統歐巴馬的國情咨文是否使他成功擺脫過去一年所受的批評與阻力?還是他仍陷於被動防守的局面?

Barack Obama Rede zur Lage der Nation 2014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國情咨文中,歐巴馬兩次提及中國,均與經濟議題有關。

歐巴馬說,10多年來,世界各地的商界領袖首次宣佈,中國不再是投資的頭號選擇,而是美國。歐巴馬在此稱讚美國取得的成就:失業率為五年來最低,住房市場復甦,製造業自1990年代以來首次就業崗位增加,美國國產石油20年來超過進口數量,赤字減半。

歐巴馬還提到,美國出口商的95%是小型企業,與歐洲和亞太地區的夥伴關係有助於小型企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我們需要通過兩黨的貿易促進授權等工具保護我們的工人,保護我們的環境,打開新的市場,銷售'美國製造'的產品。中國和歐洲沒有袖手旁觀。我們也不應當無所作為。"

國情咨文"稀鬆平常"?

"人們看到的是一位知道自己面臨嚴峻挑戰的總統,"美國進步中心的杜斯(Matthew Duss)向德國之聲表示。"他表達了對國會的失望。但我們也看到一位願意繼續嘗試的總統。他願意繼續嘗試與國會合作。與此同時,他也明確表示,他也可以繞過國會推行政策議程。"

過去數日,歐巴馬的公關團隊激起人們對其國情咨文的很高期望。然而,儘管總統的語言修辭仍是一流,但國情咨文本身卻是"稀鬆平常"。從降低學費、移民法案、關塔納摩、環境保護到提高最低薪水,歐巴馬"廣泛撒種"。"如果問,因為這一國情咨文會發生多少實際的改變,那我不得不說,改變的可能性是有限的,"布魯金斯研究所的海斯(Stephen Hess)表示悲觀。"他面對的是一個明確表示不會給予他任何支持的國會。"

歐巴馬無法期望共和黨人佔多數的眾議院為其提供支持圖片來源: Reuters

起點艱難

歐巴馬第五次國情咨文是篇幅最長、恐怕也是最艱難的一次。儘管經濟發展良好,失業率下降,他在美國民眾中的個人支持率仍很低,失敗或流產的法律提案數量很高。

《華盛頓郵報》饒有興致地審視了歐巴馬去年國情咨文中宣佈的內容。在總統提出的24項建議中,據說只有五項得到落實,其餘全部在國會失敗。因此也就不難理解,歐巴馬如今表示,在必要情況下,將繞過國會,證明自己的行動能力。

"慘痛的一年"

"我想,他別無選擇,"海斯說。"去年,他成功連任,感到一股動力。他提出宏偉的設想,但結果卻是慘痛的一年。他希望通過新的武器法,改革移民政策,全都沒有成功。再加上'歐巴馬醫保'的落實也很糟糕。他無法依靠國會。如果想實現什麼,他必須自己確保目標的達成。"

中期選舉年,政治議程左傾

歐巴馬國情咨文的重點之一是克服日益加劇的貧富差異。他下達總統令,提高與政府簽約企業的最低薪水標準。房屋管理員和建築工人未來的時薪將從7.40美元提高至10.10美元。但是,要改變受這一政策影響的全美1700萬工人的處境,必須由國會批准一項法律。美國進步中心的杜斯認為,歐巴馬有意尋求左傾政治議程,在重要的中期選舉之年從政治中間路線轉向偏左。

前外交官洛伊(Frank Loy)也認為,國情咨文的目標是,在11月的重要選舉前使支持自己的陣營"如虎添翼"。比如,"提高最低薪水,修改武器法--儘管不大可能實現,對氣候變遷的強力表態,外交處理對伊朗關係,都是旨在實現這一目標的議題"。


麥凱恩對歐巴馬作出嚴厲的批評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麥凱恩:歐巴馬沒有領導力

值得注意的是,歐巴馬國情咨文的很大一部分針對的是危機地區阿富汗、敘利亞、伊朗和伊拉克。他宣佈2014年底結束在阿富汗的軍事使命,但保留一小部分兵力。歐巴馬外交解決衝突的立場並未得到多少共和黨人的贊成。在國情咨文前一天,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John McCain)向德國之聲表示,總統缺乏領導力。

麥凱恩說:"在國家安全的問題上,他沒有展現出領導力。他只說'要撤離'。要撤離伊拉克,要撤離阿富汗。但歐巴馬至今仍未透露,在阿富汗保留多少名士兵。"麥凱恩認為:"沒什麼領導力。這是我們歷史上令人羞恥的一章。"

外交官洛伊則堅決反對這種說法。不過,他也認為,在阿富汗問題上存在風險:"我們撤退的過程中,該國部分地區發生混亂,因為阿富汗安全力量沒有能力掌控局勢。"洛伊補充說,即便五年後撤退,仍存在這種風險。在伊朗問題上,洛伊認為,歐巴馬做出"最勇敢"的表態,即如果國會批准對伊朗新制裁,歐巴馬將動用否決權

幾乎未提歐洲

有關歐洲和跨大西洋關係,歐巴馬在國情咨文中僅義務性的提了一句。美國國家安全局醜聞也是如此,歐巴馬沒有提及歐洲的顧慮。這可能在歐洲國家再次引發新的質疑。

作者:Gero Schließ 編譯:苗子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