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罷韓後「屁股夾筷」 一窺台灣「祭品文」風潮

張慈
2020年6月11日

高雄市長韓國瑜遭到市民罷免一事不只震驚國際媒體,也讓先前不看好罷韓投票的人付出代價: 政治人物用屁股夾斷筷子、粉絲頁請吃雞排...在台灣拿政治打賭是常態嗎?

Han Kuo-yu Taiwan PK
韓國瑜成為台灣首位被罷免的市長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

(德國之聲中文網) 曾經掀起「韓流」、帶職參選總統大選的高雄市長韓國瑜,在6月6日遭到市民以93萬票比2萬票罷免下台,成為台灣史上第一位被罷免的市長。

開票後,台灣網友紛紛回溯公眾人物或網路上有誰下過豪語,貼出「如果...我就...」的「祭品文」,並且大力監督他們兌現承諾。

知名網路Youtuber、台北市議員邱威傑(呱吉),曾預測只會有40萬人同意罷韓,不足以通過罷免門檻。為了鼓勵高雄市民罷免韓國瑜,他發下豪語: 「只要多幾萬票,我就夾斷幾根筷子!」

最終罷免案以93萬票過關,比他的預測足足多出53萬票。6月9日,他貼出「兌現祭品文」的影片。影片中,他穿上黑色丁字褲,把筷子放進屁股溝,分批夾斷共53根筷子,成功兌現承諾,但屁股也慘遭筷子刺傷。

議員用屁股夾筷子的影片傳到日本,網友@lemonnight77用日文寫道: 「我現在正在觀看議員用屁股夾斷第53雙筷子的影片。這是甚麼國家。」這則推文獲得1.5萬人轉發、2.5萬人點讚。下面網友紛紛熱心附上Youtube連結,有人認真討論邱威傑兼任Youtuber的身份,也有人半開玩笑說「我真喜歡他們如此遵守承諾(笑)」。

在選舉或投票前貼出「祭品文」、事後由網民監督兌現承諾,在台灣已經不是新鮮事。不論是政治人物或是一般民眾,都有機會透過祭品文挑起話題。

台媒體《東森新聞》報導,一名支持韓國瑜的網友曾在6日投票前批評罷韓不會成功,在臉書上說投票「只是浪費社會資源,一點意義也沒有」,甚至誇下海口:「如果韓國瑜到最後真的被罷免下台,我就當天臉書直播吃屎」。投票結果出爐後,大批網友連日到他臉書留言要求他兌現承諾。在輿論壓力下,他在8日終於「兌現承諾」: 在臉書上直播他用一枚象棋「帥」將貼有「屎」字樣的棋子「吃掉」。

支持者年初看到韓國瑜落選,情緒激動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B. H. C. Kwok

「輸了就請吃雞排!」

在台灣打賭文化當中,最流行的莫過於「如果...就請吃雞排」。在這次罷韓投票以前,名嘴李正皓、杜紫宸,以及粉絲團「不禮貌鄉民團」、20萬人按贊的粉絲頁「台灣迷因 Taiwan meme」,雖然條件各異,但都以雞排當做賭注發「祭品文」。

雞排作為一種台灣庶民小吃,近年來逐漸融入「祭品文」文化,引起各方媒體關注。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鈕則勳在2020年總統大選後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解釋: 「不管是政治人物或是名嘴來講的話,它都會創造網路上面非常大的一種話題,也能夠創造媒體聚焦討論這樣的一種可能性。」他就行銷角度而言,認為發雞排或是吃雞排的畫面簡單易懂,在社群裡面不斷地去轉傳分享跟流動,「它產生相當程度的一個擴散的一個力道。」

台灣的「祭品文」始祖

說到台灣「祭品文」風潮,就不得不提到民進黨籍台北市議員王世堅。今年60歲的他酷愛公開打賭,卻又常賭輸,每次兌現承諾都引起話題。2008年打賭「國民黨八席立委全選上就跳海」賭輸,騎水上摩托車到海中央,原要帥氣跳海變成失足「落海」。2012年,王世堅說如果蔡英文落選就高空彈跳,結果馬英九當選,到日本兌現承諾。

今年初,王世堅稱已經認定了自己的命格是「逢賭必輸」,為了讓蔡英文連任,他反過來賭「蔡英文連任(總統)成功就跳海」。蔡英文果真當選,王世堅特地到外島蘭嶼跳海。王世堅告訴關心他的記者說,自己經驗豐富,不會再像2008年那次狼狽失足掉進海裡。

雖然王世堅這次沒有針對韓國瑜是否會被罷免一事開賭局,但各界對罷韓的結果預測不一,主動開賭局、發「祭品文」的人也就多了起來。

下一個高雄市長是誰?

高雄市長韓國瑜6月6日被93萬票罷免,行政院將預計依法在周五(6月12日)宣佈韓國瑜解職,並於同日公告代理市長人選。

現任行政院副院長的陳其邁,因為曾經在2018年的高雄市長選舉中敗給韓國瑜,民進黨內部普遍不支持中央直接指派他為代理市長。新任的代理市長的主要任務,是維持市政運作、舉辦補選。高雄市政府依法最晚在9月12日以前要舉辦補選,選出新的高雄市長。

雖然陳其邁與代理市長一職無緣,但他對高雄市政的熟稔程度,依然讓他成為民進黨推舉參與補選的熱門人選。台灣媒體《自由時報》報導,陳其邁有意辭官參選,民進黨也預計下周三(6月17日)中常會上,提名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參與補選。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