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羅浮宮劫案背後的黑市帝國:失竊珍寶最終會流向何方?

2025年10月21日

巴黎羅浮宮失竊案震驚藝術界,儘管此類驚天盜竊案並非罕見。盜賊的作案動機是什麼?這些失竊文物的最終去向又會如何?這起劫案勾勒出一幅跨國藝術品盜竊犯罪的黑暗地圖。

拿破侖第二任妻子瑪麗‧路易絲的祖母綠項鏈
失竊珍品包括這一條來自拿破侖第二任妻子瑪麗‧路易絲的祖母綠項鏈圖片來源: Stephane De Sakutin/AFP

(德國之聲中文網)巴黎羅浮宮10月19日被盜的文化遺產都是無價之寶:這些來自拿破侖三世時期的王冠、胸針和項鏈,是法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盜賊肆無忌憚地搶劫了這些法國王室珠寶之後逃之夭夭,目前仍然沒有線索。調查人員正在調查案件與東歐被盜藝術品網路的關聯,這些網路為富有的收藏家採購藝術品,或將其作為非法交易的貨幣。

藝術品難以轉售,但貴金屬和寶石可以

藝術保護組織阿格斯文化財產咨詢公司( Argus Cultural Property Consultancy )的負責人卡彭特(Tim Carpenter)曾長期擔任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藝術犯罪部門負責人。他告訴德國之聲(DW),像繪畫或版畫這樣的「傳統藝術品」由於知名度高,「很難變現」,也難以在市場上轉售。

但貴金屬和寶石的情況不同,卡彭特指出,「這些材料近年來在歐洲越來越成為盜賊的目標。」

「當然,他們可以把這些材料熔化」,他解釋說,並稱這是「文化遺產的巨大損失」。

盜賊雖然搶走了這頂來自拿破侖三世歐仁妮王後的王冠,但是後來又在逃跑途中丟棄圖片來源: Stephane De Sakutin/AFP

不過,卡彭特認為羅浮宮這次被盜的物品不會被銷毀:「這些是非常重要的藏品,我猜這些罪犯會想把它們保留在一起。它們極具辨識度。」

儘管羅浮宮的這起大膽盜竊令人震驚,但這只是近年來諸多藝術品盜竊案中的最新一起。

2019年德勒斯登:綠穹珍寶館失竊案

2019年11月25日,兩名蒙面男子闖入德國薩克森州的德勒斯登王宮。他們用斧頭砸碎綠穹珍寶館的展示櫃,盜走了21件珠寶,這些珍寶含有超過4000顆鑽石,價值約1.13億歐元。

該案的幕後黑手是柏林著名黑幫雷莫家族(Remmo),他們此前就因多起驚天盜竊案而受到關注。部分贓物在2022年因認罪而被追回,但許多珠寶仍下落不明。

2019年綠穹珍寶館失竊的寶物,有一部分後來又重新找回並展出圖片來源: Robert Michael/dpa/picture alliance

這一案件顯示,家族式犯罪組織已將藝術品盜竊變成一種專業化、精密化、甚至冷酷無情的「生意」。藝術史學家烏利‧澤格(Ulli Seeger)指出,儘管被盜藝術品難以出售,但歷史珠寶套裝的盜竊已變得極具利潤。

「國際化的犯罪團伙越來越關注貴重材質的物件——比如黃金、寶石、硬幣」,澤格說,「這些比那些總是出現在名品目錄裡的藝術品更容易出售。」

不過,專家也指出,尤其是珠寶需要徹底改造後才能轉售,否則其歷史切割方式會立即暴露身份。

還記得德勒斯登珠寶失竊案嗎?嫌犯落網了!

01:11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相關報導:備受矚目的德勒斯登「綠穹」珍寶盜竊大案宣判

2017年柏林:博德博物館「大楓葉」金幣失竊案

在德勒斯登劫案兩年前,雷莫家族成員夜間通過窗戶闖入柏林的博德博物館(Bode Museum),盜走了一枚重達100公斤的「大楓葉」金幣(Big Maple Leaf),其材料價值約為375萬歐元。盜賊只對黃金感興趣並急於將其變現,最終將這枚加拿大金幣銷毀並熔化。

2010年巴黎:「蜘蛛人」盜走名畫

2010年,因攀爬技巧高超而被稱為「蜘蛛人」的大盜維耶蘭‧托米奇(Vjeran Tomic)潛入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他的戰利品包括畢加索、馬提斯、莫迪利亞尼、布拉克和萊熱的五幅傑作,總價值約1億歐元。

托米奇後來被捕,但他自稱是為一位收藏家行事。這些畫作至今仍未找到——很可能已被銷毀以消除證據。

1990年波士頓:史上最大藝術品盜竊案

1990年3月,兩名身穿警服的男子進入波士頓的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博物館(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綁住保安,盜走了13件藝術品——包括維米爾、倫勃朗和德加的作品,總價值超過5億美元。

此案至今未破。調查人員懷疑這些作品在黑手黨圈子中作為「地下證券」流通。該案已成為傳奇,並被多部紀錄片記錄。

誰是幕後黑手?

藝術品具有無限升值潛力,且難以追蹤。對犯罪分子而言,它是完美的地下交易「貨幣」。

羅浮宮這次失竊的還有這套來自瑪麗‧阿梅莉王後的寶石王冠和項鏈圖片來源: Stephane De Sakutin/AFP

藝術品盜竊在有組織犯罪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德國,這些犯罪組織擁有高度的物流能力和成熟的結構。

在南歐和東歐,藝術品甚至被用作毒品和武器交易的交換物。

當然,也存在單獨作案者,尤其是內部人員監守自盜,如保安或員工,他們瞭解博物館安保系統的弱點。

最後,世界上確實可能存在一些私人收藏家,他們只是單純想擁有某件藝術品,並雇傭盜賊為其獲取——儘管這種案例非常罕見,而且也曾被好萊塢電影以一種浪漫的形式演繹出來。

據國際刑警組織統計,每年被盜藝術品總價值超過60億美元——其中只有約10%最終被找回。

羅浮宮的這起劫案再次提醒我們:藝術不僅美麗,也極其脆弱——而文化遺產的黑市正日益猖獗。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