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美俄外長通話 布林肯要求釋放被捕《華爾街日報》記者

2023年4月3日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週日(3日)與俄外長拉夫羅夫通話,要求俄方立即釋放上週遭指控涉嫌從事間諜活動的美國《華爾街日報》莫斯科分社記者,雙方說了什麼?詳細發生了什麼事?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俄國外長拉夫羅夫於2日通話(資料照)。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俄國外長拉夫羅夫於2日通話(資料照)。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週日(4月2日)和俄羅斯外交部部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通電話,要求俄方立即釋放近期遭指控涉間諜活動被俄羅斯拘捕的《華爾街日報》記者格什科維奇(Evan Gershkovich),拉夫羅夫則表示美方不應將此事政治化。

美國國務院2日發佈聲明指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向俄國外長拉夫羅夫表達美國「嚴正關切」且無法接受俄方扣押美國記者之舉,並呼籲對方將其「立即釋放」;同時布林肯也進一步敦促克里姆林宮,應立即釋放也遭俄方拘留的美國公民惠蘭(Paul Whelan)。

惠蘭為美國前海軍陸戰隊隊員,2018年因涉嫌從事間諜活動在莫斯科被補,2020年俄方認定其間諜罪成立,遭判刑16年。

雖然聲明中未直接提及格什科維奇之名,但據路透社2日報導,一位不願具名的美國官員表示該聲明中確指為該《華爾街日報》記者。

俄羅斯外交部表示,拉夫羅夫告訴布林肯,華盛頓將該案政治化是不可接受的,並表示格什科維奇的命運將交由俄國法院決定。

俄羅斯外交部表示,布林肯需「尊重俄羅斯當局根據俄羅斯聯邦法律和國際義務作出的決定」,並稱華盛頓及西方媒體刻意煽動騷動,「明顯是為了給此案披上政治色彩」,俄方不可接受。

《華爾街日報》記者格什科維奇(Evan Gershkovich)資料照圖片來源: DIMITAR DILKOFF/AFP

《華爾街日報》記者被捕

據俄羅斯國際傳真社(Interfax)3月30日報導,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發布聲明表示,已經在葉卡捷琳堡逮捕了一名涉嫌從事「間諜活動」的《華爾街日報》莫斯科分社記者。

該聲明指出,「代表美方」的記者格什科維奇(Evan Gershkovich)試圖從一家軍工企業收集俄羅斯國家機密,並且提到已經啟動關於此案的刑事訴訟程序。對此,克里姆林宮發言人僅表示該記者「被抓個正著」,同時稱這是聯邦安全局負責的事務。

據法新社30日報導,美國官員稱正在聯繫格什科維奇的家屬和《華爾街日報》,國務院則在聯繫俄方。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強烈譴責俄國企圖「恫嚇、迫害、懲罰記者」的行徑。白宮發言人尚皮耶(Karine Jean-Pierre)也批評俄國所謂的間諜指控「荒唐」,並建議仍在俄國的美國公民應聽從美國政府警告,立即離開俄國境內。

俄烏戰爭開始之後,俄羅斯大幅收緊了對媒體的管制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C. Court

送往監獄等待審訊

聯邦安全局提到,格什科維奇是在葉卡捷琳堡試圖獲取機密訊息時被捕的,但沒有提供相關證據,也沒有提供關於發生地點的進一步細節。據俄羅斯《生意人報》報導,格什科維奇將被送往莫斯科的列福爾托沃監獄(Lefortovo prison),該地是聯邦安全局審訊前的拘留中心。

格什科維奇的手機在周四已無法接通,根據其Telegram帳戶的紀錄,他最後一次上網是在莫斯科時間周三下午1點28分。

《華爾街日報》否認指控

《華爾街日報》在周四稍晚表示,堅決否認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對其員工的指控,並要求立即釋放格什科維奇,其他負責俄羅斯新聞的外國記者也在網上聲援格什科維奇。住在俄羅斯境外的調查記者Andrej Soldatow在個人推特上寫道:格什科維奇不是間諜,而是一位非常優秀、勇敢的記者。這次逮捕是對所有仍在俄羅斯工作的外國記者的一次正面攻擊。

非政府組織「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在推特上指出,格什科維奇正在調查華格納集團,該組織對這種「疑似是報復的行為」感到憂慮,「記者絕不能被當作箭靶」。

新聞自由受限

格什科維奇是一名美國公民,根據《華爾街日報》網站上的簡介,自2017年以來他一直負責俄羅斯相關新聞。在《華爾街日報》之前,他曾為《法新社》、《莫斯科時報》工作。近幾個月來,他主要報導俄羅斯政治和與烏克蘭之間的衝突。

此事件是自去年俄烏戰爭開始以來,俄羅斯當局針對外國記者的最嚴重的一次公開行動。在開始入侵烏克蘭之後,俄羅斯大幅收緊了其媒體法。今年2月,美國國務院再度更新旅行指南,稱由於有被任意逮捕的危險,建議美國公民不要前往俄羅斯,並表示在俄居住或旅行的人應立即離開。

(路透社、華爾街日報、無國界記者等)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