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本周四(6月8日),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投票一致通過「結束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的法案。該法案要求國務卿採取政策行動,取消中國在國際組織中「發展中國家」的地位。
今年3月底,美國眾議院曾以415票贊成,0票反對的結果全數通過類似的法案。
支持法案通過的議員們認為,如果中國保持「發展中國家」地位,可以讓中國在一些組織和條約中享有特權和特殊待遇。
外交關係委員會的投票結果為參議院的審議鋪平了道路。目前尚不清楚參議院何時會審議相關法案。
更多閱讀:中國超越日本 成國際開發銀行第二大捐助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中國是不是發展中國家,不由美國說了算圖片來源: Mark Schiefelbein/AP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周五在新聞例會上就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通過「結束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法案回應表示,「美國想把『發達國家』的帽子強加給中國,不是出於對中國發展成就的贊賞肯定,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要把剝奪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作為遏制中國發展的一張牌。」
他說:「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既有充分的事實依據,也有堅實的國際法基礎,不是美國國會的一項法案就能夠一筆勾銷的。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享有的合法權利,也不是美國國會山上的政客動動嘴皮就能取消的。」
他還表示:「至於美國議員聲稱的『中國利用發展中國家地位逃避國際責任』,奉勸美方大可不必擔心,無論是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還是聯合國會費和維和攤款繳納額度,中國所作的貢獻都遠遠超過絕大多數發達國家。」
汪文斌還強調,中國是不是發展中國家,不由美國說了算。美國抹殺不了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國情,也阻擋不了中國邁向民族復興的堅定步伐。美方與其為如何讓中國戴上「發達國家」這頂帽子傷腦筋,不如早點摘掉自己頭上霸凌霸道這頂帽子。
更多閱讀:德國自民黨申請叫停中國發展援助項目
對於「發展中國家」的定義並未存在明確的共識。按照世界銀行依據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的劃分標準,GNI超過13205美元(2022年標準,每年7月1日更新)的經濟體定為高收入經濟體(發達國家),低於該標準的分為中等偏高收入、中等偏低收入和低收入三類,均為發展中國家。2021年,中國人均GNI是11880美元,在全世界排第68位。中國方面也以此作為依據認為中國尚未到達發達國家門檻。
另外世貿組織(WTO)一般接受任何國家聲稱自己是「發展中國家」的說法。所以,經濟指標都已符合「發達國家」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因堅稱自己是「發展中國家」,而使得他們有權在世貿組織享受優惠待遇。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體量佔到全球經濟總量的18.6%,僅次於美國。也正因此美國國會認為應該將中國視為「發達國家」,並得到與美國現狀同等的對待。
美國兩黨在中國議題上立場一致 雖然美國國會上針對很多議題常年存在對立分裂態度,但是對中國採取更加強硬立場是美國兩黨在國會中為數不多的態度一致的議題。路透社指出,國會議員已經提出了幾十項旨在加強與中國競爭能力的法案。
昨天,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還以口頭表決方式一致通過旨在阻遏中國侵犯台灣的2023年《台灣保護與國家韌性法》(Taiwan Protection and National Resilience Act),要求華盛頓政府為應對中國可能入侵台灣的行動制定準備方案。
(路透社等)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全球南方」(the Global South)和「全球北方」(the Global North)並非地理術語,而更多是經濟術語。它們包括哪些國家? 「南北分歧」、「南南合作」這些字眼指的又是什麼?為何「全球南方」的概念近來頻頻出現? 圖片來源: 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在冷戰時期,根據意識形態不同,世界被劃為東西陣營。西方資本主義陣營被看作是所謂的「第一世界」,東方社會主義陣營被看作是「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常常是指經濟水準更為落後的「南方世界」。這種分類如今已經過時。冷戰結束後,按社會經濟和政治特徵劃分的全球北方和全球南方的概念變得更為流行(圖為1955年的第一次亞非會議)。
圖片來源: 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簡單來說,全球南方的特點是低收入、人口密集、基礎設施差,可以理解為發展中國家、低收入國家。另一邊的全球北方則主要是指發達國家、高收入國家。「南北分歧」(也稱作「南北差距」,North-south Divide)等術語被廣泛使用。這裡的「南」、「北」並不是指地理方位上的南與北。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pa/N. Shrestha/S. Chirikov 公開學術資料顯示,一般來說,全球北方的定義包括美國、加拿大、幾乎所有歐洲國家、以色列、塞普勒斯、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澳洲和新西蘭等。不過,國際對於全球北方以及全球南方的劃分並沒有公認的界定,也存在爭議和不同的解讀。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R. Rahman 針對全球南方也有著多種解讀。World Population Review網站指出,傳統上,全球南方指的是不發達或經濟處於弱勢的國家。這些國家在歷史上常面臨全球北方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的殖民統治。不過,也存在其他定義,用全球南方來泛指那些受到資本主義全球化負面影響的國家。一般認為全球南方由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太平洋島嶼以及亞洲的發展中國家組成。
圖片來源: Munir Uz Zaman/AFP/Getty Images 如同印度、巴西一樣,中國也自己看作是全球南方國家。聯合國南南合作金融中心有一份全球南方國家名單,該名單目前包括78個國家,名單也被稱為「77國和中國」。
圖片來源: La Nacion/ZUMAPRESS/picture alliance 南南合作(SSC)是決策者和學術界用來描述全球南方國家在各個領域交流與合作的一種術語。公開資料顯示,南南合作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萬隆會議(圖),被認為促進了南南合作的形成。聯合國在2003年12月23日通過的58/220決議中,將每年12月19日為南南合作日,後來又改為9月12日。
圖片來源: 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一段時間以來,「全球南方」成為輿論熱詞(圖為2021年的金磚峰會,金磚強調南南合作)。印度2023年初舉行了「全球南方國家之聲」線上峰會;日本在接任G7輪值主席國時主張加強與全球南方的關係;2023年2月的慕安會還設置了「南北合作」專場,強調西方要爭取全球南方。這些變化與俄烏戰爭以及中國崛起不無關係。華盛頓外交關係委員會的菲克斯(Liana Fix)對DW表示,西方正在努力防止俄羅斯在烏克蘭取得勝利,也在試圖制衡正在崛起的中國。「西方第一次要依靠全球南方國家,而這些國家第一次可以反過來利用其對西方的影響力。」
圖片來源: BRICS Press Information Bureau/AP/picture alli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