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羅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的離世,不僅意味著一位銀幕傳奇的離去,同時也為曾經自詡為美國進步良知的好萊塢畫上了句號。雷德福曾在電影《總統班底》中塑造了中水門事件記者鮑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的形象,在生活中他是環境保護與原住民權利的積極倡導者。他所代表的是一種自由派的好萊塢願景:倡導獨立聲音,推動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敘事。
然而,就在他去世的這一周,美國娛樂業進一步顯現出右傾的跡象:文化力量的天平正日益從雷德福所代表的好萊塢向一個更接近川普 的美國傾斜。
這在美國媒體對極右翼活動人士查理‧柯克(Charlie Kirk)遇害事件的反應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周三,美國廣播公司 (ABC) 宣佈將「無限期」停播受歡迎的深夜節目主持人(前奧斯卡頒獎典禮主持人)吉米‧金摩 (Jimmy Kimmel)的節目,因為此前吉米曾暗示殺害柯克的凶手可能是「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共和黨人。
美國國家廣播監管機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負責人布倫丹‧卡爾(Brendan Carr)威脅稱,他將就金摩的言論對美國廣播公司採取行動。
就在幾周前,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表示,由於財務原因將在季末取消《斯蒂芬‧柯爾伯特晚間秀》(別名:扣扣熊晚間秀, "The Late Show With Stephen Colbert" )。
柯克遇刺進一步加深美國分裂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控制輿論平台 柯爾伯特晚間秀取消的時間點引發了外界的質疑和指責,認為這一決定背後有政治動機。
今年7月,派拉蒙旗下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悄悄向川普支付了1600萬美元,就一起訴訟達成和解。相關的訴訟涉及2024年《60分鐘》節目對賀錦麗(Kamala Harris)的採訪。(川普在沒有太多證據的情況下聲稱,該節目篡改了採訪內容,使哈里斯形象更佳。)柯爾伯特曾公開抨擊這筆錢是「一筆巨額賄賂」,隨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取消了他的晚間秀節目。上周日柯爾伯特仍然獲得了艾美獎,但在明年5月他的節目將徹底停播。
此外,本周還有更多跡象表明,大衛‧埃裡森(David Ellison)——甲骨文億萬富翁、全球第二富豪、川普长期盟友拉蕊‧埃裡森(Larry Ellison)之子——將在完成對派拉蒙的80億美元收購後,繼續競購好萊塢的另一顆明珠:華納兄弟探索公司。
在其他時代,這樣的交易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壟斷擔憂。但在川普执政下,監管機構已轉移了關注重點。官員們如今更強調政治上的「中立」,而非競爭問題,CNN則被普遍認為會成為審查重點。
埃裡森已經展現出與川普议程保持一致的意願。他任命保守派智庫負責人、川普顾問肯尼斯‧溫斯坦(Kenneth Weinstein)擔任CBS新聞監察員,並與「反覺醒」媒體自由新聞(Free Press)創始人巴裡‧魏斯(Bari Weiss)展開對話,討論其在CBS可能出任的職位。
斯派克‧李、巴裡‧詹金斯等許多知名導演近年都曾執導過探討非裔美國人受種族歧視的影片。其中,許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劇情及刻畫手法上別出心裁。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verett Collection/Netflix 美國導演斯派克‧李(Spike Lee)長期以來致力於製作探討美國種族主義的電影。圖為他的新片《誓血五人組》(Da 5 Bloods)。斯派克‧李在1980年代中期嶄露頭角。從他1989年推出的喜劇片《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以及其它作品,人們發現斯派克‧李擅長以輕快詼諧的手法講述不平等等沉重議題。《誓血五人組》敘述的是四名非裔美國越戰退伍軍人的故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verett Collection/Netflix 非裔美國導演艾娃‧迪韋奈(Ava DuVernay)2014年所執導的《塞爾瑪遊行》(Selma,台譯《逐夢大道》)敘述了1965年公民權利運動的高潮。她重現了當年民權活動人士在阿拉巴馬州塞爾瑪市及蒙哥馬利之間的遊行活動。這部電影在好萊塢充滿爭議。一些人猜測它被奧斯卡忽視是因為演員為非裔美國人的權益發聲。
圖片來源: Studiocanal 彼得‧法雷利(Peter Farrelly)執導的《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贏得了許多獎項,包括2019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這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敘述了一名白人司機和一名黑人鋼琴家的故事。一些影評人認為,劇情落入「白人救世主」的窠臼中,並沒有深入探討非裔美國人所面臨的種族主義苦難。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Universal/P. Perret 美國非裔導演巴裡‧詹金斯(Barry Jenkins)的作品《月光男孩》(Moonlight)用三篇章方式敘述一名黑人同性戀男孩的成長。《月光男孩》在不用通俗劇情或傷感情緒的包裝下,成功傳達出主題,成為影視作品中的成功典範。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D. Bornfriend 2017年上映的《逃出絕命鎮》(Get Out)是種族主義主題中最標新立異的電影之一。大不同於許多善意卻感傷的好萊塢電影,非裔美國導演喬丹‧皮爾(Jordan Peele)以恐怖和喜劇元素來呈現種族主義,打造出一部極具原創性而且撼動人心的跨流派電影。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Universal Pictures 2013年上映的《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隔年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對美國的奴隸制起源進行了深度回顧。英國導演史蒂夫‧麥奎因(Steve McQueen)在片中採用了許多知名演員,也摘下奧斯卡獎的桂冠。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Fox Searchlight, Francois Duhamel 終於有另一部奧斯卡獲獎電影廣義上也涉及了種族主義主題。2018年的漫威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首次刻畫一名黑人超級英雄。漫威漫畫原著作者斯坦‧李(Stan Lee)和傑克‧科比(Jack Kirby)在1960年代民權運動的高峰期創造了故事中的角色。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Marvel Studios 美國導演傑夫‧尼柯爾斯(Jeff Nichols)細膩的作品《愛戀》(Loving)讓觀眾眼睛為之一亮。這部電影敘述了北美種族主義的一個歷史篇章。故事中的一對情侶違背了禁止異族通婚的法律並不斷抗爭,最終在法庭上獲得勝利。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UMAPRESS.com/Focus Features 希臘裔美國導演梅利娜‧馬蘇卡斯(Melina Matsoukas)2019年憑借《皇後與瘦子》(Queen & Slim)一片大放異彩。這部電影被認為是黑人版《雌雄大盜》。劇情背景是現代美國,一對年輕黑人情侶在第一次約會時出於自衛殺死了一名警察後逃亡。導演梅利娜‧馬蘇卡斯此前因執導雷哈娜和碧昂斯等人的MV而知名。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verett Collection/Universal 約翰‧卡薩維茲(John Cassavetes)與梅利娜‧馬蘇卡斯一樣,都是希臘裔的美國導演。他初試啼聲的作品《影子》(Shadows,1959)以極為細膩的手法敘述了非裔美籍三兄妹在紐約音樂圈的故事。當年少有美國導演能真實描繪出音樂圈的生活。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United Archives/IFTN 1957年的電影《十二怒漢》(12 Angry Men)是美國電影中第一部探討種族主義議題的電影。這部由導演西德尼‧呂美特(Sidney Lumet)執導的電影是部法律驚悚片,片中12名白人陪審團成員負責裁定來自波多黎各的被告少年是否有罪。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United Archives 1960年代,種族主義的主題在主流電影中開始佔有一席之地。在電影《炎熱的夜晚》(In the Heat of the Night,台灣譯《惡夜追緝令》)中,西德尼‧波蒂埃(Sidney Poitier)飾演來自北方的黑人警察,他被捲入一起白人謀殺案中。波蒂埃在當地遭遇了惡劣的種族歧視並被誤認為嫌疑犯。這部電影獲得了5個奧斯卡獎項,波蒂埃也成為美國影壇中首位非裔超級明星。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United Archiv/TBM 1988年上映的《密西西比在燃燒》(Mississippi Burning)是英國導演艾倫‧帕克(Alan Parker)執導的電影,敘述3名民權工作者失蹤及FBI探員所展開的調查。一名影評人寫道:「帕克的花俏手法幾乎將《密西西比在燃燒》變成黑幫電影。但這部電影打破了禁忌:它將整個美國白人中產階級置於錯誤面。」
圖片來源: ORION PICTURES CORPORATION 1991年,非裔美籍導演約翰‧辛格頓(John Singleton)憑他的處女作電影《街區男孩》(Boyz n the Hood,又譯《鄰家少年殺人事件》)躍上報紙頭版,執導這部電影時他年僅24歲。《街區男孩》因為真實描述美國主要城市貧困地區的黑人生活,被視為具開創性作品。辛格頓是首位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黑人及最年輕導演。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Mary Evans Picture Library 好萊塢的白人明星參演的經常是關於美國以外國家種族歧視的電影。在體育主題電影《成事在人》(Invictus)裡頭,導演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講述了南非種族隔離制度廢除幾年後,國家橄欖球隊的感人故事。知名美國男演員摩根‧費裡曼(Morgan Freeman)飾演南非自由鬥士曼德拉。
圖片來源: AP 近幾十年來,美國影壇中除了許多劇情片探討種族主義的主題外,也有不少紀錄片加入這個行列。海地導演哈烏‧佩克(Raoul Peck)2016年推出的《我不是你的黑鬼》(I Am Not Your Negro)就相當成功。這部紀錄片改編自非裔美國作家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的作品。
寒蟬效應 派拉蒙並非唯一一家向右翼勢力屈服的公司。美國廣播公司新聞頻道 (ABC News) 最近同意支付1500萬美元,以解決主持人喬治‧斯蒂芬諾普洛斯 (George Stephanopoulos) 批評川普言論的誹謗案。
《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仍然面臨川普提起的要求獲得數十億美元賠償的類似訴訟。
批評者警告,這些舉措的結果是產生了寒蟬效應:網路、電影公司和流媒體平台在節目製作上變得愈發謹慎,以避免觸怒總統。
傳媒巨頭放棄「覺醒」價值觀 迪士尼最近放棄了「覺醒」(woke)價值觀 ,公司首席執行官鮑勃‧艾格(Bob Iger)宣稱,迪士尼的使命是「娛樂大眾」,而不是推動「任何議程」。
在川普连任後的數月間,各大電影公司悄然撤回了其多元化、公平與包容(DEI) 項目。迪士尼對其文化項目進行了重新定義,而亞馬遜和派拉蒙則取消了原先與DEI掛鉤的招聘目標和培訓計劃。這些變化是在川普发布行政命令廢除聯邦多元化和包容性項目並暗示將對維持這些項目的公司進行監管審查之後做出的。
法國:請還我女神!美國:你不知感恩!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保守派內容大量湧出 節目內容的轉向也同樣顯而易見。亞馬遜正斥資驚人的4000萬美元購買兩部由梅蘭妮亞·川普参與和講述其個人經歷的紀錄片,其中一部由曾在#MeToo運動中遭封殺的導演製片人佈雷特‧拉特納(Brett Ratner)執導。此外,亞馬遜還在重播《學徒》(The Apprentice)的前七季,這部由川普主持的真人秀節目幫助他在美國家喻戶曉。
事實上,好萊塢的保守化轉向在川普第二任期之前就已展開。泰勒‧謝裡丹(Taylor Sheridan)的「新西部片」《黃石》及其衍生劇,這些更符合美國中部而非沿海城市價值觀的肥皂劇充斥黃金檔,但得不到艾美獎的青睞。謝裡丹的最新作品《鄉下人》以石油工人為故事中心,劇中人物抨擊清潔能源和政府官僚主義。
基督教主題的電影和電視劇也迎來了復甦。上周,總部位於猶他州的「信仰友好型」製作公司Angel Studios上市,估值 13億美元。這家製作公司即將推出的項目包括聖經史詩驚悚片《零紀元》和講述美國第一任總統早年生活的愛國主義題材電影《少年華盛頓》。
羅伯特‧雷德福曾體現過這樣一種信念:好萊塢能夠挑戰國家權力。現如今,娛樂業似乎不再專注於挑戰,而是專注於生存。當下的生存之道,似乎就是與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意識形態保持一致。
DW中文有Instagram !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