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chi0812 int Turner China Klimaschutz

2009年12月8日

眾所矚目的國際氣候峰會在哥本哈根拉開了帷幕。在本次峰會上,各國代表將就氣候保護的未來作出決定。而在此其中,中國扮演重要角色。在峰會召開前不久,中國公佈了減排溫室氣體的目標,決定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中國的這一表態究竟具有怎樣的意義?中國在全球氣候保護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本台記者就以上問題採訪了美國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下屬的中國環境論壇專家珍妮佛‧特納博士。

中國在氣候保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哥本哈根會議已經開幕,美國、中國和印度這幾個排放大國在峰會開始之前紛紛宣佈了自己的減排計劃。中國的目標是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您認為這是否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呢?

特納博士:我認為,這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減排目標是基於中國近五年來的實際行動。在最近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中,中國致力於降低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能源消耗量,也基本上達到了預定目標。 他們是通過一些非常具有雄心的項目實現這個目標的,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指定1000家能源高效企業,鼓勵他們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對於可再生能源的需求。當然也有問題,因為中國非常倚重太陽能,但30%的風能卻沒能聯網,這是個問題,但今後將得到解決。

國際社會應該將中國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目標視為一個可貴的目標,至少在我的記憶中,中國政府從來不會向國際社會承諾那些他們在國內無法做到的事情。當然,在中國具體實施環保政策總體而言確實非常困難。地方政府勢力很大,中央政府在要求地方政府完成減少污染的目標時總會遇到麻煩,因為他們手中沒有相應的經濟槓桿。不過尤其是在過去的五年裡,管理控制明顯得到加強,處罰力度也加大了。而且,很多國際和中國的非政府組織活躍在環保領域,它們起到了一定的監督作用,對地方政府施加壓力,但同時也成為地方政府的夥伴,來幫助他們提高環保水準。

德國之聲:您提到了中國在環保政策方面的問題,也談到了不少進步的地方,其中包括對於可再生能源的扶植。但在中國,人們談論可再生能源的時候往往也包括核能,中國也宣佈要新建許多核電站來滿足能源需求。而在西方,核能並不被認為是替代傳統型能源的一個理想方案。中國大力發展核能,是否也會成為一個問題呢?

特納博士:沒錯,中國幾乎憑借一己之力就為國際核電站工業重新注入了活力。他們宣佈了非常龐大的計劃,要在未來20年內新建30到40座核電站。但歸根結底,這些核電站只能滿足中國3%到5%的能源需求。您的聽眾以及國際社會必須注意到中國巨大的能源需求。中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而現在平均每個中國人消耗的能源只有美國人或者德國人的11%。中國的能源需求正在膨脹。到2020年,中國將擁有大約3億5000萬城市人口,而城市人口的能源消耗量要遠高於農村人口。

中國政府致力於保障能源供給。他們選擇了並不先進的核能技術,因為他們認為,核能發電不排放二氧化碳,相對清潔,但並沒有認真討論過核能廢料該埋到哪裡去。儘管如此,但除此之外,他們在所有其他領域也都沒閒著,太陽能、風能、進口石油、生物天然氣等等。儘管作出諸多努力,擁有了多元化的能源供應,中國70%的能源依然依靠煤炭。回到第一個問題中提到的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減排目標,這些目標只能減少新增排放量,也就是說,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繼續增長。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的能源需求還將繼續增長。

德國之聲:在德國,針對中國的氣候保護問題也有不同意見和觀點。據媒體報導,德國總理梅克爾女士最近特別呼籲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新興工業國家在減排溫室氣體方面作出更多貢獻。與此同時,前德國經濟部長克勞斯‧托普夫(Klaus Töpfer)則表示,反對那種認為中國在氣候保護上做得還不夠的說法。為什麼人們在談到中國氣候保護問題的時候往往會發現截然不同的說法呢?

特納博士:您提出的這種有關中國的爭論,與美國這裡進行的(有關中國的)爭論非常類似。中國是一個全球性的大國,是世界工廠,在目前糟糕的經濟危機下情況還不錯。中國好像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國家,在美國同樣如此。很難給出一個所謂的正確答案。我個人觀點是,中國作出了很多努力,他們不是被國際社會提出的減排溫室氣體的要求所驅動的,他們目的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在過去20年裡,他們在這個方面作出的努力是世界第一的。他們這樣做是為了保持經濟發展,維持合法性。因為除了經濟發展之外,共產黨中央政府在廣大民眾之中並沒有太多的合法性來源。如果無法實現經濟高速增長,中國就會出現嚴重的政治問題。

可以回想一下,當年簽署《京都議定書》的時候,中國態度就是"不",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說。但後來,發生了一些變化,非政府組織開始被允許進入中國,參與合作,比如"綠色和平組織"在中國就參與了可再生能源的項目。中國中央層面的官員也年輕化了,具有技術知識,中央政府願意討論關於全球氣候變暖的話題。當然,他們關注的重心是中國變得強大,保持穩定。

德國之聲:談到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所應該制定出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每個國家或者團體都在使用自己的標準。歐洲表示,相對於1999年的二氧化碳水準減排40%,美國則堅持採用2002年的排放量作為減排參照標準,而中國使用的則是"單位國民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這麼一個概念。這不免給人一種感覺,就是大家都在玩數字游戲。您怎麼看這個問題呢?

特納博士:我想,很多比您和我都聰明的人可能也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搞清這些數字之間的關係,到底是誰的標準更高。作出準確的判斷非常困難,因為圍繞這些計算方法,有非常多的爭論。重要的是認識到,中國確實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談到哥本哈根,我們必須理解,這是第一步,就像中國人說的"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我希望哥本哈根會議能夠讓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保護方面加速前進。

作者:石濤

責編:葉宣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