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觸眾怒 與中國漸近
2013年11月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習近平出任中共最高領導人一年了,在此之際,美國高級官員稱,他們認為中美在氣候變化、北韓核野心等系列問題上的合作都有所增加。他們也認為,如果局勢驟然緊張,兩國的雙邊軍事合作將具有重要安全意義。經濟方面,華盛頓正在關注中國11月9-12日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屆時習近平旨在促進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更加開放的藍圖將揭開神秘的面紗。
當下的中國政府對於達成重啟雙邊投資條約談判協議和打破貿易壁壘、促進投資的上海自貿區試點頗為樂觀,而這兩點或許有助於平衡每年美國對中國30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不過事情也不都是美好樂觀的。一些問題上的激烈爭端長期困擾著中美關係,比如人權問題。西方專家和中國的活動家們擔心,習近平執政下中國人權方面的狀況有可能惡化。自習近平今年3月出任國家主席以來,已經有很多律師、活動人士和網路意見領袖受到了打壓。
其它潛在的不和諧因素還包括:中國近來在與鄰國領海爭端問題上日益尋求被評論人士稱為的"炮艦外交",而這些鄰國就包括美國的盟友日本和菲律賓。
"外交新模式"
儘管如此,兩國的官員都表示他們支持習近平常常掛在嘴邊的"外交新模式"--該模式旨在面對中國不斷增長的國際影響力,減少中美間的對抗、競賽。
對於華盛頓而言,這個理念傳遞的訊息是"地球上有足夠空間來同時容納一個處於上升中的、強大的、穩定的、繁榮的中國和一個繼續在自由、民主、自由市場和遵守規則的系統下稱霸的美國",美國國務院首席亞洲外交事務官員拉塞爾(Daniel Russel)這樣說。他同時補充說,華盛頓和北京有意避免一種新舊世界大國之間不可避免衝突的機械發展模式。拉塞爾在此給出的具體例子是北韓核問題:面對給亞洲帶來嚴重安全威脅的北韓核武器和彈道導彈計劃,中美可達成更好的工作關係。
華盛頓一直試圖說服北京在遏制北韓上發揮更大作用,中國自朝鮮戰爭以來一直與北韓保持著盟友關係。而北韓在2013年初進行了核試驗,並曾威脅美國和韓國對其進行核攻擊。
"我們已經看到(中國)在對朝施壓方面更主動了",負責戰略溝通的美國國家安全副顧問羅茲(Ben Rhodes)說。"部分原因是北韓今年春天的周期性挑釁,這威脅地區穩定,從根本上不符合中國的利益。"
中國經常因為對聯合國安理會對朝制裁的執行不力而受到美國及其盟友的批評,而在上個月,中國公佈了一份詳盡的禁止對朝出口(可能被用於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貨物清單。
全方位的合作
兩國在北韓問題上的靠攏是習近平與歐巴馬今年6月加州會面的重要成果之一。那次非正式會面主要為實現建立互信,同時也達成一項溫室氣體減排和啟動雙邊網路安全定期會談的協議。
在習近平2012年還是國家副主席時,他應美國副總統拜登( Joe Biden)之邀訪問美國艾奧瓦州小鎮--他1987年曾在那裡短暫住過。另外,習近平還訪問了洛杉磯和華盛頓。
習近平的華盛頓之旅包括參觀五角大樓,而這有助於建立一個兩國2013年-2014年軍事交流的日程表。而軍事聯繫是兩個超級大國關係中最薄弱的環節。
在過去,美中關係也曾升溫但隨後冷卻,因此分析人士警告稱,習近平的議程可能要在本月的18屆三中全會後才會變得更加清晰。
在經濟政策方面,前景可能更樂觀,依據是習近平在90年代任地方領導時實行商業友好政策,曾力推上海、福建和浙江地區的經濟發展。
美國財政部周三稱,中國並沒有操縱匯率,人民幣自2010年6月起升值了12%,儘管人民幣目前仍然被低估。不過在半年一度的國會報告上,幾乎聽不到批評中國的聲音,反倒是對德國經濟的攻擊比較激烈。
人權問題不是決定性因素
在人權和地區安全方面,質疑聲音就比較多了。被認為反映習近平政治信念的《9號文件》禁止公開討論例如憲政、普世價值、新聞自由、司法獨立和公民社會等"西方理念"。比較具體的做法包括:中國擴大了對律師、活動家和網路意見領袖的打擊面,已經逮捕了數十人甚至上百人。
而歐巴馬雖然沒有放棄人權問題,但似乎決定不讓其成為影響中美關係的決定性因素。
美國和平研究所的阿爾布蘭特 (Stephanie Kleine-Ahlbrandt)稱,習近平改變了中國政府傳統的保守防禦性外交政策,試探美國的盟國,對歐巴馬將外交和安全問題的重點放在亞洲的決定主動回擊。她說,習近平是"真正接受中國世界大國角色的第一人,並以世界大國的思維定勢制定其外交政策"。
而美國官員們則表示,他們不希望中國與日本等國的海上爭端升級,因為這有可能對中國經濟增長造成損害。一名美國高級官員說,"如果習近平要實現'中國夢'的目標,讓中國到建國百周年的2049年成為一個中產階級國家,他們就不允許有任何形式的干擾和分心"。
來源:路透社 編譯:萬方
責編:文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