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美調整威懾戰略 首度聚焦中國核武擴張

2024年8月21日

全世界9國擁有核武器,其中兩大核武國仍是俄羅斯及美國。不過美媒近日揭露,美國總統拜登今年3月曾批准一項機密戰略核武計畫,旨在因應中國在過去幾年迅速擴張的核武庫。白宮對此又如何回應?

圖為2019年10月中國在建國70週年活動上展出東風系列飛彈。(資料照)
圖為2019年10月中國在建國70週年活動上展出東風系列飛彈。(資料照)圖片來源: Zhang Haofu/Xinhu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白宮週二(8月20日)表示,美國總統拜登今年批准了一項機密的核武戰略計劃,但此舉並非針對「任何單一實體、國家或威脅」的回應。

此前,《紐約時報》稱美國重新調整其嚇阻戰略,首度把焦點放在中國的核武庫擴張,且希望促使美國對於中國、俄羅斯和北韓之間可能的核武協同作戰,做好準備。

根據《紐時》,該戰略稱為「核武運用方針」,大約每4年修訂一次,最近一次是在今年3月。此文件高度機密,沒有電子檔,且只有少數國安官員持有紙本;不過,近期有2位官員獲准在公開演說內暗提新的戰略改變,而在拜登卸任之前,白宮還會向國會提交更詳細、非機密的通知。

報導引述曾任職美國國防部的麻省理工學院(MIT)核武專家納朗(Vipin Narang)說法指,美國新的戰略是為了因應「多個擁有核武的敵手」,特別是核武庫「規模和多元性顯著擴大」的中國。

今年6月,美國國安會主管軍備控制的官員瓦迪(Pranay Vaddi)亦曾提到新戰略,並強調美國「有必要同時嚇阻俄國、中國和北韓」。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任內,中國積極推動軍事現代化,目標是在2049年把解放軍打造成「世界一流」。圖為習近平2022年11月與軍方官員會面。(資料照)圖片來源: Li Gang/Xinhua/IMAGO Images

不過,據路透社報導,美國倡議團體軍備控制協會(Arms Control Association)稱據其理解,美國的核武戰略和部署態勢不變,維持2022年的核武運用方針所述的情況,且聚焦對象並未從俄國轉向中國。

該協會執行主任金博爾(Daryl Kimball)認為,雖然美國的情資顯示中國的核武庫快速擴張,但目前俄國總計擁有大約4000枚核彈頭,仍然是影響美國核武戰略的主要力量;若中國持續以現階段的步調擴大核武庫,美國未來可能會考慮調整戰略。金博爾預期,這樣的調整最快會發生在2030年。

當前擁有核武的9國中,核彈頭數量最多的是俄羅斯和美國;此外,英國、法國、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北韓及以色列也有核武。美國格外擔憂中國快速擴展核武庫,以及與俄羅斯和北韓合作。

中俄聯手的隱憂

根據中國外交部多次重申的說法,中國「始終堅定奉行自衛防禦的核戰略……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區使用核武器……始終將核力量維持在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準」。

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張曉剛今年8月曾表示,美國應「切實認清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切實降低核武器在國家和集體安全政策中的作用」,並要求美國「以實際行動促進全球戰略穩定,而不是相反」。

從數據上來看,中國的核武能力擴張速度比歐美2年前預期的快上許多。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今年6月的報告,中國擴大核武庫的步調比其他國家都來得快,核彈頭估計數目從2023年1月的410枚,增加到2024年1月的500枚。

拜登政府預期,2030年之前,中國的核彈頭數量可能達到1000枚,2035年達到1500枚,這大約就是現在美國和俄羅斯各自可用的核彈頭數目。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軍事戰略暨產業所所長蘇紫雲去年受訪時曾向DW表示,中國核彈頭的增長「的確是比較快一點」,也顯示北京正從「核嚇阻」走向「核脅迫」的目標

中俄兩國聯手協調核武能力的可能性,對美國帶來威脅;俄國是否在幫助北韓、伊朗發展飛彈計劃,亦令美國憂慮。過去幾年來,中俄多次在南海舉行聯合海軍演習;上個月,美國和加拿大還首度在阿拉斯加附近攔截到中俄的長程轟炸機

另一個隱憂是,中國如今暫停了與美國之間關於促進核武安全的會談。去年舊金山「拜習會」之前,兩國曾舉行這樣的談話;然而,今年7月中國以美國持續提供軍備給台灣為由,單方面停止跟美國的軍控與防止核擴散磋商,並批評稱「造成這一局面的責任完全在美方」。

美國國務院負責軍備控制的助理國務卿斯圖爾特(Mallory Stewart)則稱,中國政府「大力阻止」美國尋求討論核武風險的努力,而且「借鑑俄羅斯的做法」,要求美方先處理雙邊關係的緊張與挑戰,中方才會繼續配合軍控談判。

面對中國的態度,斯圖爾特表示,這些談判有助於降低誤判與誤解的風險,其實是有利於中國的。

(路透社、《紐約時報》等)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