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習、李能走多遠?

2013年11月8日

官方自稱將具歷史意義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本周末開始舉行。德語媒體強調,本次全會是否能獲得像11屆3中全會那樣的意義,頗讓人懷疑。

Xi Jinping (front),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nd Li Keqiang, a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Vice Premier, arrive at the third plenary meeting of the first session of the 12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 held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March 10, 2013. Picture taken March 10, 2013. REUTERS/China Daily (CHINA - Tags: POLITICS) CHINA OUT. NO COMMERCIAL OR EDITORIAL SALES IN CHINA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根據慣例,三中全會是中共中央確定未來數年大政方針的關鍵性會議,而本周六(11月11日)啟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則因其將具體確認習、李為代表的新一代領導層的施政綱領更引發人們的特殊興趣。官方發出的大量訊號顯示,深化經濟改革是未來數年中共政策關鍵取向,亦是本次全會主旨。11月8日,德語媒體在諸多相關報導和分析中強調指出,就技術層面看,中國新領導層對所面臨問題和挑戰的分析並不為錯,但若缺乏政改,深化經濟改革的願望恐難實現,由此,本次全會喚起的期待或許最終會被失望所取代。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Ria Novosti/Igor Russak

《柏林日報》記者發自北京的一篇文章這樣寫道:

「在歷史上,中共中央三中全會都被認為具有重大意義。在1978年的那次三中全會上,鄧小平確定了國門開放、國家迅速發展的綱領。那是經濟變革的肇始。1993年的那次三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釋放出新的增長力量。如今,中國領導層提的是經濟轉型。而政治轉型,它是不願意的。這個黨絕對不打算放棄手中的權力。迄今,國家以商品出口為導向,強調基礎項目投資,現在,它要求擴大內需,注重服務業、實施城鎮化、將大量人口從農村遷移至城市。」

圖片來源: dapd

文章在簡要介紹了由智庫「國家發展研究中心」備制的被視為提供了深化改革具體內容的「383」計劃後,這樣寫道:

「該計劃在全會上會起什麼作用,完全不清楚。全會不會有勇氣,拿國企開刀。讓農民有權得到土地的農業改革大概也不會列入討論議題。……在金融領域倒可能有所動作。……『383計劃』將只是一個願望清單,它雖然提供了人們瞭解北京強人們正式思維方式的機會,卻絕不是以黨的文件形式出現的行動清單。全會的結束文件會是妥協產物。就像35年前那樣,以習為首的這次全會的全部意義要在數月、以至數年後,才會顯示出來。」

大問號

《南德意志報》「政治」欄目上的一篇署名文章也對三中全會的成果不看好。文章作者確信,在政治改革領域,三中全會將難有作為,根本原因在於新領導人本身:

沒有政改配套,經改終將止步?圖片來源: Reuters

「黨首習近平在掌權的頭一年就表明,無意政治改革,讓黨內自由派也頗為失望。他頻繁使用毛主義口號,推進意識形態整風,指令幹部們公開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與此同時,自由派博主們受到恐嚇,全國25萬記者必須上馬克思主義培訓課程。誰要是在明年年初通不過考試,便拿不到記者證。……

「現在,大家都在猜測,領導層到底如何給國家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問題是,即使有最良好的願望,總書記和總理到底能走多遠?在中國,魅力型領導人時代已然一去不返。習近平不是能憑籍其權威指定方向的鄧小平。他必須談判、尋求共識、做出妥協,而且,他有很多反對者:多年來,產生了太多過於強勢和富有的家族;他的周圍有大量精英從國有產業得到了太大的利益;針對為使中國經濟適應未來而必須的切割措施的抵抗異常強大。最後,只剩下摻水分的改革?

「即使12日那天,代表們各奔東西時,全會在經濟或金融領域到底還是有了大動作,最終,它仍將還是一個大問號:如今,若無政治改革配套,經濟改革還能順利進行?」

摘編:凝煉
責編:洪沙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