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習近平警告:不要插手其他國家內政

2013年3月23日

中國新任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的首訪不僅強調鞏固中俄關係的重要性,同時他也在周六莫斯科的演講上警告別國不要干涉其他國家內政。

Russia's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R) meets with his Chinese counterpart Xi Jinping at the Kremlin in Moscow March 22, 2013. REUTERS/Alexander Zemlianichenko/Pool (RUSSIA - Tags: POLITICS)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習近平出任國家主席後的首次出訪受到了外界的格外關注。這位中國新任國家領導人希望通過對俄羅斯的訪問,強調中俄關係的重要性,以抗衡美國在海外的影響力。3月22日開始的為期三天的訪問中,習近平將為中國不斷崛起的經濟增長爭取更多石油和能源供應。

[No title]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儘管莫斯科與北京之間的關係一直以來很少非常順利,但雙方關係在過去十年中有所改善。周五的會晤就是最好的證明。會晤中兩國簽署了能源、貿易和政治等方面的合作協議。

俄羅斯總統普丁不斷尋求與美國的國際影響力相抗衡的同時,中國也在應對2011年以來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和經濟擴張。

周五,一位出席迎接習近平的俄官員介紹說,習是2002年俄羅斯騎兵榮譽護衛隊組建以來,首次接受這一歡迎儀式的國家領導人。會晤中,60歲的普丁和習近平在一個堅而有力的握手後,互相微笑致意,隨即兩人走向紅毯檢閱儀仗隊。最後在隨行官員的陪同下,步入了克林姆林宮的綠色會客廳。

有媒體記者評論說,與同德法領導人的會談相比,普丁和習的會談顯得更舒適自如,因為德法領導人往往談及人權方面的話題。而與習的此番會晤更像是"精心安排"的,任何爭議話題都一筆帶過。

「堅而有力」的握手圖片來源: Reuters

習向西方發出訊號

周六,習在莫斯科發表的一個演說上警告別國不要干涉其他國家事務,這一向西方發出的訊號與普丁的多次表態類似。

習在莫斯科的一所國際關係學校向學生們表示,"我們必須尊重每個國家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力,反對干涉其他國家內政。"

普丁也曾多次指責外國干涉主權國家內政。

針對歐美的人權批評,中俄兩國均予以駁斥。普丁曾指責那些"試圖以人權為藉口干涉俄羅斯內政的行為"。俄羅斯政府也對該國受到外國援助的非政府組織進行打壓。

"以開放的心靈對待彼此"

在俄羅斯的訪問中,59歲的習近平在談到對普丁的印象時說,"我對你的印象是,你和我始終以開放的心靈對待彼此,我們的角色是一樣的。會談總是以一種很好的方式進行,你和我是好朋友。"

習的表態讓人回憶起,2001年美國總統布希與普丁會晤時曾經說過,"正視著普丁的眼睛,就能看到他的靈魂。"

特殊的歡迎儀式圖片來源: Reuters

天然氣問題有所突破

訪問的中心議題是,俄羅斯最大石油供應商(Rosneft)與中國簽署巨額合作協議,逐漸將每年對中國的石油供應增加到4500萬到5000萬噸,是目前供應總量的3倍。

與此同時,Rosneft公司將會獲得來自中國國家開發銀行20億美元的貸款。俄中企業還達成了20億美元的協議,用於開發東西伯利亞的煤礦資源。

此外,中俄兩國歷經十餘年未達成的天然氣協議,在習的首訪中也終於有所突破。俄羅斯天然氣巨頭OAO Gazprom表示,將在年底前與中國敲定一份期限長達30年的天然氣供應協議。

根據雙方達成的初步意向,從2018年開始,Gazprom將每年向中國提供38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普丁表示習的到訪非常成功,「新中國領導人選擇俄羅斯作為其首次外事訪問的國家,顯示出雙方戰略夥伴關係的特殊之處。」

彭麗媛隨訪也受到國際關注圖片來源: Reuters

"第一夫人"

隨同中國新任國家主席習近平一道出訪俄羅斯的還有他的夫人彭麗媛。這位"第一夫人"在國際舞台上的首次亮相,在中國網路引起了廣泛關注。

習近平到訪前,俄羅斯總統普丁曾表示,他希望該國的"經濟之帆能乘上中國風"。

在蘇聯時期,莫斯科和北京之間不斷出現問題,不過最近幾年來,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兩國在某些國際議題上又表現出一致的立場。

習在簽署協議和會談結束後發表聲明說,"中俄在關鍵的國際和地區事務上有類似相同的立場。"

在敘利亞衝突問題上,兩國三次阻止了西方支持的制裁措施。在北韓問題上俄羅斯也跟隨中國的步伐。

中俄雙方沒有就加強政治合作的計劃提供具體細節,記者也沒有獲准提問。

來源:路透社 綜合報導:嚴嚴
責編:苗子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