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從瞧不起到香餑餑

2011年11月19日

中國每年600萬大學畢業生就業難,與此同時,經濟界卻亟需專業技術人員。一些中外企業開始自己培訓技術力量。中國政府也計劃擴大職業教育體制,但阻礙不小。

**FILE** In this Jan. 21, 2009 file photo a worker works on a production line of sedans at an auto factory in Changchun, northeast China's Jilin province. China has moved a step closer to becoming the world's biggest auto market, as sales in January overtook the U.S. for first time. (AP Photo/Color China Photo, File) ** CHINA OUT **
圖片來源: AP

太倉德資企業專業工人培訓中心

培訓生正在埋頭苦幹。有的鋸,有的磨,有的鑽,有的削。還有人在操作一台大型機械。這裡是太倉德資企業專業工人培訓中心(DAWT)。楊偉國是執行主任:"我們每年接受24名新學徒。但申請人數超過200。招生考試後,我們錄取其中最優秀的24人。"

培訓生是中國人,但培訓內容按照德國工商會(IHK)的標準。經過三年揮汗如雨的刻苦練習,以及在當地職業學校的理論培訓後,畢業生就可獲得德國駐上海工商會頒發的"專業技術工人"證書。

培訓中心由德國施拉姆貝格市的克恩-裡伯斯(Kern-Liebers)公司成立,原因是中國經過培訓的專業技術工人緊缺。德國在華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盜版或者腐敗,而是人才缺乏。這是德國工商會一項問卷調查的結論。在太倉的德企德恩科電機公司(Dunkermotoren)經理屈斯特曼(Nico Küstermann)證實了這一點。企業一旦找到人才,會盡全力留住他們。

"我們給員工提供福利,還有公道的薪水。公司有培訓中心,提高員工技術水準。我們支付員工在蘇州讀本科的費用。周末派車把他們送到那裡。公司還會給工程師提供住房。"

據估計,中國缺少400萬專業技術人員。這不僅是德企的難題,中國本土企業同樣面臨困境。中國經濟早已開始從廉價流水線工作向更高技術含量的生產轉型。對工人的要求越來越高。但與這一變遷相比,中國的教育體制滯後。

中國政府計劃建立1200個培訓中心

2010年中國有600萬大學應屆畢業生,其中10%迄今找不到工作。與此同時,還有大量缺乏技術資格的農民工。北京教育研究者陳宇(音譯)說,職業培訓還處於起步階段,而且被人瞧不起。

"我們一直特別欣賞德國的技工培訓制度,雙元制,一半時間在學校,一半時間在工廠。德國一直以它的技工為榮。而且德國也有這種文化,一個孩子要當一個技師是挺光榮的。但是中國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15年的時間推行德國的雙元制,但不是很成功。德國的企業可以接受孩子去實習,我們的企業不能接受孩子去實習。企業覺得接受孩子實習是一種負擔。家庭呢,也不願意孩子考這種雙元制的學校。"

中國傳統文化使人們有這樣的觀念:學歷越高越好。家長盡一切努力把孩子送進大學,即便這在將來不一定有更好的就業機會。而農民工則希望盡快賺錢,不願花更長時間上學。

中國政府希望扭轉這一局面。未來10年,政府計劃建立1200個培訓中心,預計2015年應有500萬人就讀於職業學校。陳宇說:"政府已經投資建成了很多大型職業學校。我剛去了雲南技師學院,政府投資5億。這才第一期。我覺得地方政府有很大的決心。現在地方政府也有錢。深圳也是,大運會的大運村直接就改成了技術學校。"

不過,只有新學校是不夠的。陳宇認為,社會必須更加承認職業培訓的價值。

作者:ard  編譯:苗子

責編:李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