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背景:和平使命2007

李魚2007年8月8日

上海合作組織於8月9日至17日在中國新疆和俄羅斯中亞地區的車裡雅賓斯克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與兩年前相似,本次軍演命名為「和平使命2007」。與兩年前不同的是,這次軍演,6 個上合成員國全部參加,各國元首屆時觀看,實戰部分向全球實況轉播。上合組織希望以此加強合作,不過,合作中也常常露出無可奈何以及相互猜疑。

抵達俄羅斯的中國軍演士兵圖片來源: AP

軍演讓上合組織再成話題

上海合作組織2001年成立以來,已舉行過多次多邊或雙邊軍事演習。這些演習從總體上看,均沒有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只有2005年8月中俄聯合舉行的「和平使命2005」軍演是一次例外。那次軍演有9000多人參加,雙方投入了重型現代化武器。「和平使命2005」是一次轉折,此後,國際社會開始普遍關注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甚至有人將上合組織看成對北約的抗衡力量。

目前,上合組織正在籌備由全部成員國參加的「和平使命2007」軍事演習,按計劃,它將於8月9日從中國新疆的烏魯木齊市開始,17日在俄羅斯的車裡雅賓斯克結束。這一行動再次吸引了國際社會的視線,人們想知道,上合組織在俄羅斯和中國的主導下,是否真在向軍事聯盟的方向發生質變。按照上合組織公佈的計劃,整個軍演分為兩個步驟,烏魯木齊部分為戰略籌備階段,而車裡雅賓斯克進行的則是軍演的主體。


公開目標與釋放的訊號

軍演士兵圖片來源: AP

參加本次軍演的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希望接受實地考驗,改善各國間的協調,保證軍事統籌的順利進行。軍演公開宣佈的目標是要打擊恐怖主義、分離主義和元教旨主義。在具體軍事行動中,各國軍隊間的協同作戰以及訊息聯絡是確保軍事行動勝利的關鍵,即便是北約在這方面也尚存很大問題,阿富汗就是很好的例子。

上合組組當然深知協調的重要,這是本次軍演的預計目標,不過,德國外交政策協會安全問題專家烏姆巴赫(Frank Umbach)認為,至少跟這一目標同等重要的是它發出的反美訊號。除俄羅斯和中國外,美國在其餘4個上合成員國都駐有軍隊,這是俄羅斯和中國的一塊心病,很不舒服。中亞的戰略意義對美國很重要,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曾毫不諱言地說過,中亞必須成為美國軍事活動的可行工具。

歐洲在國際政治領域主張「多元化」,其含義為,國家不論大小,在國際事務中都享有同樣的權利。中國外交卻以實現「多極化」為核心。中國對美國的單邊主義很不滿,但本身卻在國際事務中,常常流露出爭取大國特殊地位理念。中國在上海合作組織中的地位就很不一般,該組織的常設秘書處位於北京,該組織的工作語言是俄語和中文。


除了合作,別無選擇

面對中國的逐漸強大和崛起,俄羅斯雖然心中不快,但也只能任其發展。因為導彈防禦系統已和美國形成對峙,不肯保證能源供應又同歐洲集體結怨,目前的俄羅斯很難再開闢第3戰線,跟中國過不去,於是,合作成了唯一的選擇,雖然,在同北京的合作中,莫斯科的地位經常有點屈尊。

和平使命2007的籌備階段圖片來源: AP

中國看好中亞,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是那裡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中國的發展需要能源的保障,能源保障必須以分散能源供應為前提。目前,中亞國家中唯一向中國提供石油的是哈薩克斯坦,雖然比例只佔中國能源進口的1%,但哈中兩國正在計劃修建一條1000多公里長、通向中國西北部的輸油管道,一旦該計劃落實,中國從中亞進口石油的比例將發生很大變化。今年7月,中國同中亞國家土庫曼斯坦簽署了天然氣領域的合作協定,對於中國,這是一種慰藉,多年來,中國覬覦俄羅斯油氣經濟領域,希望以平等夥伴的身份介入生意,但事實證明,這不過是中國的一廂情願。

夥伴間的合作也伴隨猜疑

根據最新的統計,中國2006年從俄羅斯購買了價值30億美元的軍火,佔俄羅斯武器出口總量的43%。美國和歐盟繼續對中國採取武器禁運政策,這就讓中國進口武器的90%是「俄羅斯製造」。中國的武器採購單很長,但能實現的採購卻不多:俄羅斯既不向中國出口最新式武器,也不向中國轉讓高級軍事科技。而印度在這一點上卻沒有任何問題,何以為此,安全問題專家烏姆巴赫說,這是因為俄羅斯同印度之間沒有共同的邊界。

據香港「明報」援引鳳凰衛視的消息,軍演的籌備階段,當中國參演空軍實彈飛往目的地的途中,遭到俄方機場安檢人員扣留。俄方要求,彈藥和士兵必須單獨飛行。經交涉後中方同意。

更引起媒體注意的是,哈薩克斯坦不借道中國士兵通過該國,理由是哈國法律不允許外國軍隊大舉入境。這樣,中國參加軍演的1700名士兵只好從東北直接進入俄羅斯,比經過哈薩克斯坦多行路1萬多公里。香港媒體分析,哈薩克斯坦奉行多邊平衡外交,希望在俄羅斯、中國和美國之間走好鋼絲,而不願惹惱美國,畢竟,美國是把哈薩克斯坦當作中亞最重要盟友對待的。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