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胡錦濤「亮相」美國

2002年4月28日

「Who』s Hu?」,美國人把著名的名人錄書名「誰是誰」改成了「誰是胡?」,同音。而德通社詳細解釋了「亮相」在京劇中的意義。

4月27日,胡錦濤首站抵達夏威夷。他將於星期天飛往華盛頓圖片來源: AP

確實,對即將掌管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未來大國的這個胡錦濤,不僅美國人很好奇,西方其它國家的人同樣如此。德國通訊社在報導中寫道:胡錦濤這是"liangxiang(亮相)」美國。「亮相是中國人對京劇裡一個瞬間的稱呼:一個新的角色走上舞台,在音樂中轉一圈,忽然以一個戲劇性的姿勢站住,向觀眾表示自己是一個重要的角色。」

胡錦濤此次訪問美國,不僅給了白宮第一次嘗試認識他的機會,而且也是與北京新一代或第四代領導人對話的開始。關鍵在於,星期三,布希在跟胡進行的第一次長時間會晤裡,是否能夠獲得一種感覺:「他跟這個狡猾的技術型領導人是可以『談生意』的」。中國這個未來領導人在台灣、西藏和人權問題上雖然將保持強硬態度,但他一定會嘗試給人以一個對世界開放的政治家的印象。

劇本差一點在最後的關頭被扔了。布希跟江澤民2月的北京會晤已經表明,他們只能勉強地掩飾分歧。從那以後,用中國官方新華社的話說:「雙方關係中吹著冰冷的寒風。」起因是共和黨政府對台灣政策的改變。不管北京怎麼抗議,美國政府仍然升格了對台灣的政策,還首次接見了台灣國防部長。

美國甚至威脅說,在發生對台衝突的情況下,要對中國使用核武器。現在話說得很清楚,華盛頓在保衛台灣方面,將「不惜任何手段」。北京把美國的這種行為斥為「挑釁」,說華盛頓把中美之間一個中國的政策「踩在腳下」。北京認為這是華盛頓鷹派的陰險計劃,目的是給高速發展的中國施加阻力。

上海復旦大學的美國問題專家吳新波(音)教授分析道:「台灣被用作一張戰略上的牌。」他說,當中國內部經濟上蓬勃發展之際,在外部,要通過台灣衝突來壓抑中國的上升。因為,只要中國不得不把它的軍事力量集中對准台灣,對美國在這個地區的權力利益就不存在挑戰。

然而,與美國展開外交戰,顯然不能安排在中國這個領導人更換的複雜的一年裡。對美國的態度晃動在欽仰與不信任之間的江澤民,今年不也打算以10月的美國之行給他的政治生涯錦上添花嗎?

為了防止把國內已經在膨脹的反美情緒進一步煽動起來,中國的宣傳便把美國的新台灣政策當成臨時性的,不予強調。吳新波教授認為這種宣傳出於「錯誤的估計」和純粹的宣傳目的,對此不以為然。然而,就是胡錦濤,他在美國也只能夠謹慎地強調中國與美國的關係,他當然會「避免麻煩」--這方面本來就是他的專長。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