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胡錦濤訪歐,練中國內功

瀟陽2005年11月15日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11月15日結束了對歐洲三國的訪問。如果把此行看作是對歐洲的政治經濟公關,那麼胡錦濤的策略則可以說是一種「無魅力」攻勢。打人不打送禮的,英德西三國接過豐厚訂單的同時,並沒有在人權問題上讓中國客人感到難堪。

多看幾眼就習慣了圖片來源: AP

在歐洲之行的最後一站西班牙,胡錦濤與西班牙首相薩帕特羅簽訂了兩國建立互惠夥伴關係的相關協議、遣返協議以及西班牙在中國建立塞萬提斯文化中心的計劃。雖然胡錦濤沒有像在英國和德國那樣帶來大宗訂單,但兩國還是簽署了一系列總價值達9億歐元的經貿協定。特別讓西班牙人高興的是,胡錦濤此行簽訂了西班牙向中國出口檸檬類水果的協議,它將在今後十年為西班牙帶來6.6億歐元的出口收入。

不糾纏武器禁運問題

胡錦濤以國家主席身份進行的首次歐洲訪問被媒體稱為是「公關之行」,而胡錦濤的三國訪問中的表現安排也說明這一說法相當貼切。胡錦濤出訪前,中國以外的媒體普遍猜測胡錦濤要在三國為歐盟取消對華武器禁運進行遊說,並把能否在這件事情上有所收獲當成判斷胡錦濤歐洲行成敗的一個重要指標。

實際上,歐盟對華武器禁令對中國政府來說更多的是一個政治象徵問題,中國政府也成功地讓德國和法國也相信了這一點。對於中國政府來說,與歐盟關係中的更緊迫的問題是紡織品貿易問題,而不是購買歐盟國家的武器。今年初夏,對華武器禁運問題被歐盟擱置後,中國應當已經對歐盟內部的決策機制和游戲規則有所領教,在外交上走務實與實力路線的中國政府不會再願意繼續在武器禁運這樣的政治符號問題上與歐盟過多糾纏。其實早在兩年前,中國就與歐盟繞過了武器禁運問題,確定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作為今年後半年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英國本應該是胡錦濤謀求取消武器禁運的主攻對象。但是在倫敦期間,胡錦濤與布萊爾刻意迴避了武器禁運問題。在德國,只有地位已經變得無關緊要的施羅德禮節性表示繼續支持取消禁令,而即將上任總理的實權人物梅克爾與胡錦濤會面時,雙方也心照不宣地迴避了武器禁運問題。胡錦濤出訪前夕,外長李肇星表示中國不會在人權問題上讓步,而人權問題又是與武器禁運分不開的的,可見胡錦濤此行無意去解開武器禁運的死結。而在西班牙,倒是首相薩帕特羅迫不及待地向胡錦濤示好,明確表示支持歐盟取消對華武器禁運。

「中國的崛起是和平的」

如果說對取消華武器禁運是歐盟面臨的一道道德難題,那麼紡織品貿易問題才讓歐盟體驗到了中國崛起所帶來的切膚之痛,中國已經不再是「中國威脅論」中的一個假想敵,而是一個與西方爭奪就業機會與有限能源的強大競爭對手。從這一角度來看,武器禁運難以取消既有中國人權狀況不佳這個因,也是對中國崛起的懼怕的一個果。

胡錦濤帶來的訂單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英國德國和西班牙的就業問題,但它試圖傳達的訊息是明顯的:經濟崛起的中國不僅僅是一個強大對手,也是一個巨大的機會,中國願意將廉價商品換來的外匯用來購買西方的先進產品和技術。

人權,一道不得不做的功課?

歐洲之行中,人權問題是一道不得不做的功課,但是胡錦濤早已經練就了左耳進右耳出的中國內功,因為他知道「打人不打送禮的」這一中國智慧在歐洲一樣有效,他知道東道主在提到人權時,會以不讓客人難堪的口氣與措辭來委婉地表達。

德語媒體認為,胡錦濤作風低調,言行甚至謹慎得有些刻板,就連到礦工家作客這樣的無關緊要的小小做秀中都不允許有絲毫的即興表演成分。不過,如果胡錦濤此行是要向歐洲傳達「中國的崛起是和平的」這樣一種訊息,他本人只能扮演一個無害的羔羊的形象,用一種「無魅力」攻勢給歐洲留下很大的想像空間。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