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膠州路、大沽口街:德國城市裡的中國地名

崔牧
2020年7月15日

柏林「摩爾人街」因其種族主義色彩而引發了全德國的關注,各界為更名事宜爭執不休。其實,在不少德國城市,還存在著有關中國的、充滿殖民色彩的地名;其中有些已經更名,有些雖未更名,卻也豎立了警示牌交待不光彩的殖民歷史。

Deutschland Köln | Takuplatz | Debatte Namen & Kolonialismus
科隆「大沽口廣場」上的小賣店圖片來源: Florian Görner

(德國之聲中文網) 科隆西部的Ehrenfeld區,有一個名為Takuplatz的小廣場。和通常的德國城市路名不同,Taku並非取自歐洲地名或者人名,而是中國的地名:位於天津近郊的大沽口。"大沽口廣場"見證了一段並不太光彩的德國歷史。

威廉二世在科隆的雕像不久前遭示威者涂鴉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F. Gambarini

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1900年7月27日在不來梅港向即將啟程前往中國鎮壓義和團運動的德國遠征軍士兵訓話,史稱"匈奴演說"(Hunnenrede)。在演講中,威廉二世鼓勵德軍面對中國人切勿手軟,"就像一千年前的匈奴人讓我們害怕至今那樣,德國人的名字也要讓今後一千年的中國人感到害怕,讓他們從此不敢小視德國人。"

德國遠征軍總共二十餘艘艦艇中,其中一艘是炮艦"雞貂號"(SMS Iltis,又譯"伊爾提斯號"),艦長是朗斯少校(Wilhelm Andreas Jacob Emil Lans)。"雞貂號"並非從德國啟航,而是在德皇演講前就直接從德國在華殖民地膠州灣出發,參與了攻佔大沽口炮台的戰役,艦長朗斯在戰鬥中左腿嚴重受傷。威廉二世隨後向朗斯個人以及"雞貂號"集體頒發了德軍最高榮譽:普魯士大藍徽十字勳章(Pour le Mérite / Blauer Max)。

科隆雞貂街(Iltisstr.)與朗斯街(Lansstr.)的交叉路口圖片來源: Florian Görner

科隆有個「華人區」???

1913年夏天,已經官至海軍中將的朗斯被威廉二世冊封為貴族。大約在同一時期,柏林市和科隆市各有一個街區的周圍三條道路被命名為"朗斯街"(Lansstraße)、"雞貂街"(Iltisstraße)、"大沽口街"(Takustraße),以紀念幾年前德軍取得的這場勝利以及艦長朗斯所率官兵的戰功,並突出德意志「民族優越性」。位於科隆的該街區一角還被命名為"大沽口廣場"。

科隆民眾則將"大沽口廣場"周邊一大塊地區都俗稱為"華人區"(Chinesen-Veedel)。根據科隆市政府的說法,這一俗名也與上述三條街道有關,而非當地真的聚集了多少華人。"華人區"的居民在一年一度的狂歡節活動中還戲稱自己是"中國人",在花車上裝點他們所構想的所謂"中國元素"參加盛大的狂歡節巡遊。

大沽口廣場邊的一座建築外牆上,懸掛了一塊警示牌,介紹路名的來歷圖片來源: Florian Görner

2009年,"大沽口廣場"所在的科隆Ehrenfeld區發起了公眾討論,探討是否要更改這些充滿殖民色彩的地名。更名動議遭到了包括區長在內的大多數居民的反對, "華人區狂歡節花車"的組織者更是擔心會丟失自己的"獨特地區文化"。在一番辯論後,當局決定一切地名照舊,但是要豎立警示牌,指出"大沽口炮台戰役是一場血腥殖民戰爭的開端",這些街道是在"殖民歷史被英雄化"的時期被命名的;警示牌末尾也提到,這裡的居民為本街區的百年成長而驕傲。

柏林的"朗斯街"、"雞貂街"、"大沽口街"也在十多年前引起了爭議,在歷經多年的公眾討論後,當局也是決定暫不更名,但是要豎立警示說明牌。柏林的警示牌非常詳細地介紹了義和團運動以及八國聯軍侵華的起因,指出包括德國人在內的殖民者長期在中國以上等民族自居,引發了被壓迫中國民眾的反抗;隨後,義和團拳民攻入了北京的使館區,圍困外交使團以及基督徒,甚至還殺害了德國公使。警示牌還介紹了八國聯軍侵華的戰鬥經過以及燒殺淫掠,並強調該事件加強了中國人的屈辱感。

近期,圍繞柏林"摩爾人街"地名的爭議正在迅速發酵,德國輿論在討論具有殖民色彩的歷史地名時,也再次提及了"擱置爭議、暫不更名"的上述兩個街區。

科隆的一座有軌電車站,也以「雞貂街」命名圖片來源: Florian Görner

「北京路」和「上海街」

除了柏林和科隆,以紀念同名軍艦為目的的"雞貂街"也存在於其他若干個德國城市。比如德國北部的基爾,作為一百多年來德國海軍的主要基地,當地許多道路都以歷史上的著名軍艦命名,不少民間組織多年來始終在推動大規模更名,以"淡化基爾市的軍國主義色彩";不過,包括將「雞貂街」更名為「天津路」在內的動議都沒能付諸於實施。

西部魯爾區工業重鎮多特蒙德還有一條"北京路"(Pekingstraße)。有說法稱,這是為了紀念老家就在這條街附近的德國外交官柯尼希(Heinrich König),他曾經在北京的使館中被義和團拳民圍困並受傷。但是,1938年的一份市政道路目錄上卻記載著Peckingstraße,比"北京路"多了一個字母c。因此,很難考證"北京路"名稱的真正來源:某位公務員不慎筆誤?後人以訛傳訛?

漢堡港口新城的「上海街」圖片來源: DW

不過,許多德國城市曾經有過的"青島路"都在二戰之後逐漸更名。比如西北部庫克斯港市的Hermann-Allmers-Straße,就在1945年失去了原先的德國殖民地城市的名稱Tsingtau-Straße。也有例外:柏林的"膠州路"(Kiautschoustraße)至今沒有改名,也沒有任何紀念牌說明這一地名來自於1897年到1914年間德意志帝國對膠州灣地區的殖民統治。

此外,漢堡還有一條"上海街"(Shanghaiallee)。這一地名和德國的殖民主義歷史倒是毫無關係:2006年,為了紀念漢堡與上海締結友好城市20周年,漢堡州政府決定,將港口新城地區的一條新辟道路命名為"上海街",這條道路經過的一座橋樑也順理成章地獲名"上海橋"。

柏林的難堪歷史遺產:一扔了之,還是展示後人?

02:18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