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經濟部長訪華:艱難的使命
2019年6月1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是個出口型經濟體。近一半的工業就業崗位依賴於國際貿易,從整體經濟看,大約四分之一的就業崗位依賴貿易。因此德國企業最擔心的就是貿易保護主義。但全球範圍内,貿易保護主義的勢頭有增無減。 德國工商大會(DIHK)不久前敲響警鐘:一項問卷調查顯示,近一半的企業稱在過去一年裡受到過貿易壁壘的衝擊。
"出口預期已經降到了10年來的新低,原因之一是,企業在國外的運作經常遇到貿易壁壘,比如關稅、保護本國工業的強制本土化措施等",工商大會主席施魏澤(Eric Schweitzer)說。而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加劇了這一趨勢。
德國來調停?
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Peter Altmeier)希望利用為期三天的中國之行,扮演調停人的角色。他在啟程前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說,應該尋求對話解決問題,"在數千公里外互相隔空指責,沒有什麼意義"。這是他今年第二次訪問中國。
6月19日,阿爾特邁爾在北京會見中國副總理劉鶴、發改委主席何立峰、商務部長鐘山和工信部部長苗圩。在上海期間,他將同德國在華經濟界代表會面,並參觀當地企業。此外,阿爾特邁爾將在同濟大學出席一個以社會福利市場經濟為主題的討論會。
心懷戒備
阿爾特邁爾呼籲各方,尊重現有的多邊機制和工具,尋找談判解決問題的途徑--對中美雙方都是如此。他力圖避免造成德國與中國一同對抗美國的印象。川普要對歐洲產汽車徴税的威脅還在耳邊回響,讓德國汽車製造商戰戰兢兢。
北京會重視德國客人的諫言嗎?眼下中國人對德國沒有什麼好情緒,兩國關係處於低谷期。這並不是在德國對是否讓華為參與5G網路建設展開討論後才開始的。德國中國商會幹事長段煒不久前在柏林表示,此間對中國的態度變得明顯冷淡,"商業氣氛是迄今為止最糟糕的"。
他指出,中國投資者在德國受到阻礙,他們的投資行為被視為威脅。"我們不禁自問,(德國)聯邦層面的政治家到底想要怎樣?要封堵所有中國投資嗎?我們還要到德國來嗎?還會出台更糟糕的措施嗎?"
面對中國 不再天真
值得回味的是,對這一發展,阿爾特邁爾自己也有責任。他擔任經濟部長一年來,德國修訂了對外經濟條例,對外資投資德國企業的審核門檻從原來的佔股25%降至10%;被列為涉及國家安全的技術清單大幅擴展,如果對來自中國的戰略投資或併購有顧慮,聯邦政府可以更容易地使用否決權。
此外阿爾特邁爾還推動"德國工業戰略2030"於今年秋季啟動。他在2月份正式推出這一計劃時,明確警告要警惕中國經濟力量在西方工業國家長驅直入。阿爾特邁爾的思路是,推動本國的企業,例如在人工智慧领域,成為德國和歐洲的"冠軍",與中國競爭,為此德國政府應提供包括資金在內的扶持。
生意還好做
德國經濟界高層對這一政策並不叫好,雖然高管們知道,在同中國打交道時,表現出強硬有時是有必要的。 2018年,中國仍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達到2000以歐元。中國是德國在整個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出口市場。2018年德國向中國出口了價值930億歐元的商品,比前一年增長了8%。
在中國生產的德國企業數量也繼續增加。2016年德國在華直接投資已達到760億歐元,佔到德國境外投資總額的6.8%。不過外企在中國仍然受到極大限制。"我們看到,共產黨要求掌控所有的社會和經濟領域",德國工業聯合會(BDI)主席肯普夫(Dieter Kempf)不久前在柏林說,在中國,國有經濟繼續得到加強,意識形態扮演著突出的角色。
平等規則
這也是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在北京談的問題之一。他透露,議程上的話題包括:企業應該享有同等的待遇、市場準入条件,智慧財產權保護以及減少政府補貼。一個有20人組成的經濟界代表團隨同經濟部長出訪中國。
阿爾特邁爾表示,必須制定一個時間表,確定在接下來幾個月、幾年會有哪些步驟。"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必須盡快取得具體的進展"。在世貿組織改革問題上也是如此,在這一點上,阿爾特邁爾的談判立場尤其不好拿捏,因為在部分改革建議上,德國與中國看法一致,而在另一些內容上則與美國持類似觀點。
在結束了訪華行程後,德國經濟部長還計劃訪問美國。這可以說是一種"鐘擺外交"。德國在其中要扮演的不僅是一個斡旋者的角色。阿爾特邁爾只能期待,北京和華盛頓能夠傾聽他的訴求。否則的話,就如《法蘭克福匯報》分析的那樣,德國有可能成為大國貿易戰中任人擺布的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