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艱難落幕的氣候峰會

2013年11月24日

比預計中多了一天的聯合國華沙氣候峰會終於落下帷幕。雖然最終在關鍵問題上各方達成了共識。不過期間過程氣氛十分緊張,一度有著"談崩"的危險。

Delegates attend the closing session of the 19th conferen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COP19) in Warsaw November 22, 2013. REUTERS/Kacper Pempel (POLAND - Tags: ENVIRONMENT POLITICS)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最終一切都懸系在一個附加句子上。像菲律賓或是孟加拉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國家不想接受華沙會議上制定的"國際損失損害補償機制"中的一個附帶條件,即:"國際損失損害補償機制"要在現存的"適應氣候變化"框架內設立。這個損失補償機制的任務是向因氣候變化受損的國家提供幫助。斐濟群島代表說:"我們必須得超越這個框架。"他的這句話也代表著所有發展中和新興國家的心聲。

從會議一開始,對這一組最易受氣候變化的國家們來說,重要的是要強調氣候大會上所提的"損害與賠償"與之前設定的"適應天氣變化框架"有所不同。

"適應天氣變化框架"的內容包括,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農業、土地利用和備災工作要適應因氣候變化而愈發頻繁的極端天氣,諸如乾旱或者是強烈風暴--工業國家將給這些國家和地區提供相應的幫助。而發展中國家對"損害與賠償"有著另外一種解讀,這種補償應該包括一些國家不能去適應這些因氣候變化而引起的受損,比如上升的海平面會導致島嶼的消逝

讓步協商

環保組織一度離開會場,抗議他們認為過於拖沓的會議進程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因為在這個附加句子上的意見分歧,會議中斷了很長一段時間。美國代表、斐濟的代表、尼加拉瓜的代表聚在大廳的中央。半個小時之後,各方作出讓步達成一致。國家們決定,在三年內,對在華沙建立的機制中的"結構,任務和有效性"進行審核--包括機制在氣候適應框架下的定位也將受到檢查。

有關如何才能於2015年底在巴黎達成氣候保護協定的問題上,華沙會議上也取得了有限共識。不僅僅是工業國家有義務,所有國家都要把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一個規定的範圍之內。歐盟希望各國能在明年就提交減排承諾。因為這樣工作人員就可以看到排放量最終是否能夠能讓地球的平局氣溫的升高幅度控制在2度以下。

疑問重重

不過最終提交的時間限期被定到2015年。德國代表團團長薩赫(Karsten Sach)表示:"也就是說,直到2015年末氣候大會開始之前的一段時間,可以審查各國的提案適度與否。"

對環保組織德國觀察(Germanwatch)的維歇爾(Lutz Weischer)來說,華沙會議達成的共識中還存在許多疑問:"很多問題都還沒有答案,比如哪個國家應該承擔什麼樣的氣候義務,特別是我們如果才能確保不能突破2度的義務目標的問題,並沒有找到答案。"另外,各方還要在長期氣候資金援助的問題上繼續探索解決方案:工業國家會給發展中國家氣候變化提供補償援助應對氣候變化,並幫助後者發展低碳經濟。

人類能控制住地球的升溫嗎?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工業國家曾經承諾,直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的氣候援助。發展中國家在華沙提出,應該草擬一份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標的提綱。不過工業國家對這樣的時間計劃持拒絕態度。環保組織E3G的麗茲暭永眨Liz Gallagher)表示:"在氣候援助資金的問題上會議的結果相當令人失望。我們並沒有獲得任何有關1000億美元的保證。"

對大部分華沙會議與會者和觀察者來說,加時一天的華沙氣候大會既讓人失望,不過也讓人因為最終並沒有"談崩"而送了一口氣。歐盟氣候保護委員康妮‧赫澤高(Connie Hedegaard)說:"會議的結局是圓滿的,並且解決了全球所有的氣候問題嗎?答案是否定的,不過我們知道,這並不是本次會議的重點。"

德國代表團團長薩赫認為,對國際氣候保護來說,這是積極的一天,他認為:"各方最終還是言歸於好。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訊號,我們在這種危機下還是能夠重新回到談判桌,找到一個妥協方案。"

作者:Andrea Rönsberg 編譯:文木

責編:洪沙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