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花眼」入選「電影大觀」

2002年1月16日

第52屆柏林電影節將於2002年2月6日至17日舉行。從電影節的重要項目「電影大觀」傳來消息,該項目中已確定了三分之二的入選影片共40部,來自26個國家。中國導演李欣的「花眼」也榜上有名。本台記者就此採訪了「電影大觀」負責人施貝克。

每年一度的柏林電影節圖片來源: AP

第52屆柏林電影節重要評選項目之一「電影大觀」的負責人施貝克談起入選中國影片李欣導演的「花眼」時這樣說道:

「花眼」這部片子就是以一種非常現代的形式製作而成的。在我看來,它的這種形式可以讓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感到興奮。它的吸引力顯而易見。看了這部影片,人們可以感到,當前的各種電影製片技術中正在醞釀著一些東西,正在發生著一些變化。而「花眼」正是柏林電影節在此所希望的影片。」

作為柏林電影節重要項目之一,「電影大觀」著眼於「藝術片」和「作者電影」,非常關注世界各地知名導演,新銳導演以個性電影手法創作的、帶有顯著個人風格的電影。

去年12月下旬,「花眼」被發行方廣州市電影公司作為2002年賀歲片推出,「南方日報」引用導演李欣的話說:「中國電影一直在妥協,但大家往往都忽略了它也有引導作用。雖然這麼多年中國只有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吃香,但「花眼」不是現實主義題材。我拍這部電影很想隨心所欲,用了很多常規電影不敢用的手法。」


電影主要靠藝術家的語言

施貝克從1992年以來一直負責柏林電影節的「電影大觀」,在此他談到了一部影片讓人們更容易參與到其中的原因所在:

「有些電影是由一種文化的特殊性造就的,也就是說,脫離了這種文化,電影就失業了意義。而另外一些電影,它們雖然具有文化的特殊性,但是比較容易讓其他文化的人介入其中。我認為,花眼毫無疑問屬於後一類現代影片。」

施貝克接著說:

「通常來說,這主要靠電影語言。幾乎每一個題材,只要影片在電影語言方面做得巧妙,都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在電影的背後是藝術家們,每一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語言。我想說,李欣正是切中了要害。」

讓這些電影在電影節後贏得觀眾

有「中國第一部魔幻現實主義電影」之稱的「花眼」自然帶有試驗藝術片傾向,但從它被作為賀歲片推出市場看來,發行方無疑看好該片的商業價值,並希望以此對其商業效益的實現起到進一步推動作用。談及柏林電影節「電影大觀」的選片標準,施貝克說:

「在選片過程中,前來柏林的購片商,也就是歐洲電影市場,是我們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希望影展選出的影片是具有獲獎可能性的片子,可以繼而在歐洲藝術影院活動中佔有一席之地。我們也致力於讓商業值並非特別高的影片變得有商業價值,讓他們在電影節後還能獲得很多觀眾。」


檢查制度影響電影參加「電影大觀」

本次「電影大觀」已經入選的影片來自26個國家,法國,美國,德國和日本成為了重點。影片題材主要分為表現70年代生活態度和理想的所謂懷舊片或以個人生活設計為主題的影片。李欣是自1997年以來首次入選「電影大觀」的中國內地導演,對近年來中國影片在電影大觀中的入選數量少,施貝克認為:

「其中一個原因也許是我們沒有發現符合電影大觀特殊性的中國影片,另外,過去幾年中,官方檢查越來越嚴,和中國影片合作越來越困難。有些片子我們看到了,但這些電影需要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去通過檢查,這對參加國際電影節當然很不利。」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