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英國加入CPTPP 下一個是台灣?

2023年3月31日

英國取得《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成員國同意,加入CPTPP,進一步提高其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此前,台灣跟中國也都有申請加入,如今英國開先例,下一個會是誰?

協定細節敲定後,英國將成為CPTPP第12位成員國。圖為英國國旗飄揚在德國國會外(資料照)。
協定細節敲定後,英國將成為CPTPP第12位成員國。圖為英國國旗飄揚在德國國會外(資料照)。圖片來源: Michelle Tantussi/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週五(3月31日)宣佈,英國已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成員國達成協議,將加入CPTPP,待細節敲定後,正式成為第12位成員國,同時也是第一個加入CPTPP的歐洲國家。

蘇納克表示,這是自英國脫歐以來所達成的最大貿易協議,此舉使該國處於「充滿活力的太平洋經濟體核心」。他說,加入CPTPP展現出脫歐後的自由給英國經濟帶來真正的好處。

路透社指出,CPTPP對英國帶來的整體經濟效益預料不大。英國稱該協定將削減汽車、烈酒和乳製品的關稅,長遠來看,每年將推動英國經濟增長18億英鎊(22億美元);若未來有更多國家加入,這個數字還會增加。

日經亞洲報導,待細節敲定之後,CPTPP與英國預計7月簽署相關文件。等各國完成批准手續,英國將正式成為最新成員。

圖為今年3月下旬,英國首相蘇納克在國會發言。圖片來源: ROGER HARRIS/UK PARLIAMENT/AFP

該協定前身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2017年美國宣佈退出後改為CPTPP。目前成員國包含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新加坡、越南、墨西哥、秘魯、馬來西亞、智利及文萊,2018年11國簽署協定後CPTPP正式生效。英國脫歐後於2021年申請加入該協定,並於同年6月展開相關談判。

政治意義大於經濟意義

據《金融時報》報導,英國加入CPTPP,是出於該國政府脫歐後的經濟考量,以及其外交上「印太傾斜」(Indo-Pacific Tilt)的政策,希望能與印太地區增長快速的經濟體產生連結,而日本也一直支持英國加入。

英國政府表示,若他們順利加入,CPTPP佔全球國內生產總額(GDP)規模將從12%擴張至15%,也將使英國GDP增長0.08%。

報導指出,根據英國政府的預測數字,英國經濟的受益程度微乎其微,無助於抵消脫歐帶給英國的衝擊。

報導另指出,英國加入CPTPP具有爭議性。作為協議的一部分,英國將取消對馬來西亞棕櫚油的進口關稅;該產品被認為是馬國進行大面積砍伐森林的原因。

儘管如此,英相蘇納克認為,該協議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戰略意義,加入CPTPP會賦予英國在印太地區有一席之地。日經也引述專家分析表示,英國加入CPTPP,現階段政治意義大於經濟意義。

3月中,英美澳三國聯盟(AUKUS)領袖在美國聖地牙哥會面。圖片來源: Evan Vucci/AP Photo

台灣與中國也申請加入CPTPP

2021年9月,中國與台灣雙雙申請加入CPTPP。中國和亞太國家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若加入CPTPP,中國將成為該區兩個最大自貿協定的會員國。台灣則被拒於RCEP之外,中國也反對台灣加入CPTPP。

澳洲國立大學台灣問題專家宋文笛當時曾告訴DW,「很多東南亞國家可能對台灣(加入)會比較保守」。他認為,大多數會員國在外交上都會對中台表達模糊的歡迎態度,但是不會作出具體承諾。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已經對中國加入CPTPP表示歡迎,而日本對此則持謹慎立場,曾表示要觀察中國是否能遵守該協議高標準規則。英國加入CPTPP以後,各方成員國將如何處理中國與台灣的申請也將成為焦點;除此之外,厄瓜多、哥斯大黎加及烏拉圭等國,也正在申請加入CPTPP。

台灣中央社31日引述日本《富士晚報》報導稱,CPTPP如何處理英國加入,成為其他國家加入的「試金石」。日本福井縣立大學教授島田洋一指出,加入CPTPP的前提是「全面同意接受規則」;如今英國以此為前提加入CPTPP,「當然下一個就是台灣加入」,不過「與中國走得近的東南亞國家是否同意將是個課題」。

報導還指出,日本對中國能否遵守CPTPP規則,一直抱持疑慮。但若中國先台灣一步加入,台灣就很可能受阻。

另一方面,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去年曾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APEC)上表示,澳大利亞不太可能支持台灣加入CPTPP,稱「CPTPP是被承認的獨立國家之間的一種關係」,「台灣(在亞太經合組織)所代表的是一個經濟體」。

事後澳國向台灣澄清, 澳大利亞對於台灣加入CPTPP的立場並未改變,仍歡迎包括台灣在內的所有符合CPTPP高標準規範經濟體加入。

(綜合報導)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