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引發激烈爭論
2012年10月1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北京時間10月11日19點,瑞典文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佈, 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目前中國官媒包括新華社等高調報導此事,與前年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中國官方封堵消息及屏蔽諾貝獎的網站形成鮮明對比。目前一度在中國被封的諾獎網站在中國重新開放,但達賴喇嘛、劉曉波、高行健獲獎者的訊息定點封鎖。
莫言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被改編成電影《紅高粱》的早期作品《紅高粱家族》等被公眾熟知,2011年8月,莫言創作的長篇小說 《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莫言在獲諾獎後接受新華社採訪表示,將繼續努力創作,但德國之聲尚未能和他進行直接對話。
早前有媒體和博彩公司猜測,莫言將獲今年的文學獎,中國獨立評論人莫之許曾預言"莫言要得獎,有三件事情立刻廣為全世界所知,既'法蘭克福書展和官員一起退席抗議異議作家戴晴出席;拒絕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被判重刑發表意見;抄寫毛澤東極權文本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他也認為諾貝爾評委將獎授予莫言,將成為毀滅諾貝爾文學獎的舉動。
據悉,2009年法蘭克福書展期間,以官方作家身份參加該展的莫言,因為異議作家貝嶺和戴晴出席而退場;在2009年底劉曉波被判重刑後,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崔衛平發起"電話採訪"知識分子評論中國政府對劉曉波進行監禁的一場行"行為藝術",莫言以家中有客人為由拒絕發表評論;今年5月,中國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百名作家抄寫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一書,莫言位列其中。
很多網友圍繞莫言作品及其中國體制內身份,及近年莫言為中國政府背書的言論等發出評論,也再次將兩年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劉曉波推至輿論高點。中國媒體人上官敫銘在發出推文:"前年也有中國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和平獎。"因此莫言也被網友稱為是第二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公民。
人民網發出網評"祝賀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文章稱"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這是第一位中國籍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一天,中國作家等得太久了,中國人也等得太久了。"有網友用"劉曉波"替代"莫言",將"和平獎"替代"文學獎"修改後發至網上。
第一位獲得諾獎的共產黨員?
亦有網友直指莫言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共產黨員 ,網友@Michae1S 熱烈祝賀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前軍官、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審查制度的忠實擁護者、德國書展上的抵抗者、"豐乳肥臀之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德國之聲註:《豐乳肥臀》為莫言作品之一)
台灣現任文化部部長的龍應台發出賀詞:"莫言是人民的文學家,從中國土地長出來的人民的文學家,今天被世界所擁抱,我真的覺得意義非凡。"
中國大陸右派作家鐵流一直力撐莫言,認為其作品中體現了濃厚的人文色彩和深刻揭示人性,而對公眾對莫言近年為體制代言行為的批評,鐵流表示要把這些和文學評獎分開:"人是有多面性的,我們不能因為他是官員,曾經抄過毛澤東的延安文,要理解他是官身,官身有時候是必須要做的,他不做就沒有辦法,他就保不住那個地位。"
"文學和政治從來不能分離"
將於周日在德國具有政治符號意義的聖保羅教堂領取德國人文最高獎--書業和平獎的廖亦武向德國之聲表示,諾貝爾文學獎此番評獎更像是政府與政府之間的平衡,既將兩年前授於劉曉波諾貝爾和平獎而觸怒中國政府,轉為通過將文學獎授予莫言進行安撫。旅美作家余傑也認為中國政府應該對諾獎評委施加了壓力並奏效。
中國知名作家野夫向德國之聲表示,無論從文學作品本身還是作品蘊含的人文價值及對專制的批判,他一直看好廖亦武獲獎,因為文學與政治從來無法割裂,作家也承擔著用文學紀錄和見證政治環境下人類的生活狀態、精神狀態: "文學和政治從來不能分離,我不太理解諾貝爾獎的評委為何作出這樣一個決定,我覺得這是對體制內作家的一種鼓勵,這是諾貝爾文學獎的一個遺憾。"
曾是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呼聲頗高的中國詩人北島,近年也被質疑和中國政府達成私下妥協,曾於去年回國參加官方活動,他以身體狀況不佳為由拒絕對莫言獲獎發表評論。
"這將成為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最大的醜聞"
余傑向德國之聲表示了他對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的憤怒,他認為從文學本身來看,莫言的作品尚不能和很多當代中國作家相比,僅從對漢語創性的貢獻來看,莫言作品中有很多對暴力、色情的渲染,其語言冗長欠缺美感。
余傑也認為從作品所主張的價值層面來看,莫言更不應該獲獎:"這將成為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最大的醜聞,在我看來,在西方社會一個作家歌頌希特勒的話,他絕對不可能得獎,這已經是共識或常識,象當年美國作家龐德,他曾經熱烈的支持法西斯主義,跑到義大利為墨索裡尼唱贊歌,後來二戰後被美國以'判國罪'審判,雖然他的詩歌有相當大的成就,他的作品也不可能獲獎。一個抄襲毛澤東延安文、歌頌毛澤東的作家卻能獲獎,毛澤東殘害的人的數量甚至超過史達林、希特勒。從對比中可以看出西方社會對中國人權的漠視。這不僅是政治立場,而是是站在人權、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這一邊還是背道而馳。把這個獎授予他是一個可笑的結果。"
余傑也引用早年間劉曉波對諾貝爾文學獎的評論,認為文學獎評委因對漢語語言和文化的陌生,難於對作品及作品所處環境、記錄的政治背景等有深刻理解,因此會產生很大的失誤。因此諾獎文學獎將走向衰落,而英語作品的另一評獎"布克獎"將在堅守價值方面走得更遠。
作者:吳雨
責編: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