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莫言與政治

2012年12月10日

中國作家莫言今天被授予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對瑞典文學院的頒獎決定,對莫言的獲獎資格,中國國內外均有爭議。莫言本人數天來在斯德哥爾摩多次公開場合上有關文學、政治問題的表態給相關爭議提供了新材料,引起德語媒體的關注。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12月10日一期的《南德意志報》以「石塊飛舞與花束」為題刊登一篇文章指出,莫言一再表示,文學應不涉政治,其實,他自己卻非常清楚,在中國這一特殊政治環境下個人應有何種態度。若進退失據,便成尷尬:

「中國的諾貝爾獎得主頗為不易。無論如何,他們都會受到『出賣』的指控。因為,他們或者是現存制度的叛逆者,在國內因此受到辱罵和迫害;或者與當局合作,因而不得不聽到來自境外的或國內的政府批評者的不滿之聲。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屬於第二類。 「莫言稱,對他影響最大的是馬爾克斯和福克納;其實,他傚法的寫作模式來自奧利弗‧特維斯特和查爾斯‧狄更斯。不論伴隨多少感情色彩,這一模式之所以有效,是因為,今天的中國正處於類似於工業化初期時代英國所處的歷史發展點。

莫言更接近狄更斯?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對狄更斯的看法歷來大相徑庭。卡爾‧馬克思為他辯護說,一個作家只要能無情地描繪出一個時代的畫面就夠了,由此產生的政治行為可以交由他人去完成。……文學應超越政治,或至少是在不同領域活動,對一位當代歐洲作家來說是天經地義。……對中國而言,情況並非如此。因為,在那裡,公眾受到操控,作家是危險人物,監控無所不在,由此產生的道德責任是一種直接的責任。—這就是莫言獲獎面臨的批評主調」。

莫言在上海的一次書展上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莫言的文學觀

當天的《法蘭克福匯報》副刊也刊登一篇文章,對莫言的文學觀作了分析。文章強調, 莫言的文學觀在中國年輕一代中也受到質疑:

「對公共氛圍的基本懷疑,莫言的行為一方面是基於毛主義時代的經驗,那時,一個人的命運取決於所戴面具的位置是否端正;另一方面是基於(毛主義之後)時代的解放感,這時,文學至少被允許可以描寫政治以外的生活。他尤其感謝黨在七十年代末以來的『改革開放政策』,他稱,沒有這一政策,他『絕無可能成為』現在的他。以後又增加了一種佛教的視角。根據這一視角,『人類生命中的許多爭鬥都毫無意義』。

「這是一種明顯不同於政治自由主義的經驗。政治自由主義擯棄政治暴力,強調智性,要求知識分子取得內外一致,實現公共生活的和諧。如此,這種政治自由主義也就會對這樣的一位作家提出批評:作為一個公共人物,他甘願聽憑國家機構任意驅使自己。年輕一代的中國部落格和作者們便表示不能認同莫言的生活經驗,並要求他公開說出坦率之言」。

摘編:凝煉
責編:李魚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