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莫迪時代」的外交政策

2014年5月26日

莫迪當選印度新總理引起了各界關注,印度教民族主義是否對莫迪的外交政策產生影響?有專家表示,為了促進經濟,莫迪需要與貿易夥伴——美國和歐洲建立穩定的關係。

Indien Wahlen Narendra Modi in Gandhinagar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印度教民族主義者莫迪(Narendra Modi)當選總理讓印度將近1.8億穆斯林不免擔憂。因為他從青年時期就加入了激進的印度教右翼組織「國民志願服務者聯盟」(RSS),該組織奉行印度教民族主義原則。此外,很多人對2002年發生的流血事件也心存餘悸,當時莫迪是印度古吉拉特邦(Gujarat)的首席部長,那一年,一輛載有印度教朝聖者的列車突然失火,事後有報導稱,縱火犯是一群穆斯林。隨後該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爆發了大規模的暴力衝突。這場針對穆斯林的屠殺導致近千名穆斯林死亡。

不過有專家相信,而今這位印度人民黨(BJP)領導人上任後不會打出印度教民族主義的牌。印度金達萊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超裡亞(Sreeram Chaulia)表示:「有可能莫迪的仕途初期以右翼開始,但是他在政治上必須,也將會向中間方向移動。」

而新德里的政治教授穆爾提(C.S.R Murthy)則表示,在外交政策方面,莫迪的表現也必須更加溫和。因為在公開場合只講印第語的莫迪在國際舞台上稍顯稚嫩:「他對外交政策不是很熟悉,現在還缺少能夠進行談判的經驗。他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好的建議。另外,誰將成為他的外交部長我們目前也還並不清楚。」穆爾提還表示,上任之後,莫迪要履行自己的選舉承諾,要重振印度經濟。平均而言,大約5%的增長在過去兩年還不夠,不足以給印度人提供足夠的工作崗位。這方面他能夠充分發揮在古吉拉特邦執政的經驗:他允許國內和外國投資,建成了現代化的基礎設施並且創造了多個工作崗位。

對美歐興趣濃厚

而為了促進經濟,他需要與主要貿易夥伴——美國和歐洲建立穩定和相互滿意的關係。華盛頓政府在2002年流血事件之後拒絕向莫迪發放簽證,而今美國正在嘗試修復雙方關係。科學與政治基金會的南亞專家華格納(Christian Wagner)表示,歐巴馬已經向這位印度新總理髮出了訪問美國的邀請。這位專家認為,雙方都對維持著良好關係有著強烈的願望。

歐洲各國,包括德國,在發生了古吉拉特邦的反穆斯林流血騷亂之後也對莫迪表示出了冷淡的態度,不過這些國家已經在2012年與莫迪恢復了正常關係。印度人民黨的多個成員都對美國和歐洲的經濟模式贊賞有加。政治教授穆爾提認為,在莫迪的行事日程上,與這些國家進行緊密地合作一定是重要且緊急的話題。他猜測莫迪很快就會訪問美國和歐洲:「莫迪一定很願意到這些地方進行訪問。也許他也是借助這種姿態向國內釋放一個訊號,即過去的事情都已經被遺忘了。」

但是人們也看到了一些其他的訊號。當議會選舉結果被宣佈之後,莫迪收到了來自各地的祝賀。而在第一批收到莫迪答覆的人中包括了俄羅斯總統普丁。他在推特中寫道:「印度和俄羅斯的友誼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我們將會在許多領域繼續加強雙方關係。」

印中關係

尚未解決的邊界爭端、印度北部給達賴喇嘛提供庇護以及印度的「東望政策」(Look East Policy)給印度和中國的關係帶來負擔。此外,中國給巴基斯坦提供軍事支持以及因戰略發展而在南亞和東南亞建成的基地也讓印度感到不滿。南亞專家華格納認為,如果出現了意外事件,中印之間就會出現問題。不過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研究學院教授、政治學者斯瓦蘭‧辛格(Swaran Singh)的態度卻相對樂觀:「印度的新政府很可能會著眼社會發展,而在這方面,中國則是主要的合作夥伴。莫迪已經多次到訪中國,他對中國的領導層比較熟悉。這會給夥伴關係起到潤滑的作用,也會給一些反復出現的敏感話題降溫。

重新走近的機會?

而莫迪當選印度總理可能也是印度和巴基斯坦重新走近的一個適當的機會。在邀請參加莫迪就職儀式嘉賓的名單上,就有巴基斯坦總理謝裡夫(Nawaz Sharif)的名字。經過了長時間的猶豫後,謝裡夫確認將出席儀式,由此成為首位出席印度總理就職儀式的巴基斯坦總理。觀察者希望這兩個敵對鄰國之間的困難關係會有所改善。

南亞專家華格納認為,莫迪將會與巴基斯坦擴大經濟合作。不過現在要看巴基斯坦的動作了,因為印度已經給予了巴基斯坦最惠國待遇。不過後者卻依然遲疑是否賦予印度同等優惠。

但許多隱患依舊存在。權力強大的巴基斯坦軍方和印度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者一直都對密切雙邊關係十分擔憂,可能會阻止兩國的重新接近。印度再發生恐怖襲擊或者是克什米爾再次發生暴力都會是雙方和解的阻力。

作者:Grahame Lucas 編譯:文木
責編:張筠青

中印邊境爭端還沒有得到解決
謝裡夫是首位出席印度總理就職儀式的巴基斯坦總理圖片來源: Reuters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