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華格納和拜羅伊特音樂節:9個赤裸事實

Fulker Rick 2015年7月25日

每年一度的拜羅伊特音樂節開幕了。圍繞這個國際著名音樂盛會,傳說種種。它們反映的是事實還是偏見?我們試著為您澄清以下9種常見的說法。

Bayreuther Festspiele 2014 Festspielhaus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說法一:為獲得一張昂貴的入場券,普通人常得長期等待,政府總理和其他要人卻從音樂節負責人那裡輕鬆得到贈券。

不是的。拜羅伊特市有一定數量的贈票,以邀請有一定知名度的客人參加音樂節。畢竟,開幕當天,這些人的入場可以賦予音樂節以某種光彩。贈票是對財政支持的一種回報。市、地區、州和聯邦給每年一次的音樂節提供一筆可觀的資金:1600萬歐元,幾達音樂界預算的一半。

梅克爾總理是華格納音樂節常客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說法二:拜羅伊特音樂廳裡只演出華格納的歌劇。

不全對。二戰結束之初,拜羅伊特由美軍佔領。為慰問部隊,當時也在那裡演出音樂劇。華格納所崇拜的貝多芬大師的第九交響樂就一再在拜羅伊特音樂廳內演奏。例如,這一交響樂便徊響在二戰結束後的1951年拜羅伊特音樂節重新開幕式上。除此之外,在迄今為止的139年歷史上,音樂節的確只是上演華格納的作品。

說法三:入場券售價驚人,卻依然一票難求。

這要看「售價驚人」的含義了。240歐元一張中間座位票,的確不是小數目,但若與同類音樂節相比,並不過分。視角受到某些限制的座位,售價甚至只有15歐元。這裡所說的當然不是黑市價。在那裡,要價會是四位數的了。

說法四:拜羅伊特音樂節是保守主義詮釋者們的巢穴,是為老華格納分子們奏響的贊歌。

大謬不然。早在1920年代,音樂節負責人—作曲家理查德‧華格納之子西格弗裡德‧華格納就已小心翼翼地打破了僵化的導演公式,從而遭致墨守成規派的憤懣。這派華格納迷只願欣賞理查德‧華格納本人所希望的那種導演風格。西格弗裡德的妻子和後繼人溫妮弗裡德繼續創新。從1951年起,孫子維蘭德‧華格納又遭到保守主義的華格納分子們的群起攻擊。維蘭德的兄弟沃爾夫岡採取多元化:在其音樂節總監的長年任期內,對華格納作品的詮釋風格多種多樣,從保守型到極端型,從含蓄型到挑釁型,不一而足。自沃爾夫岡的女兒卡塔琳娜‧華格納任總監以來,音樂節上各種演出版本競相爭豔,導演們不拘一格,個性化詮釋華格納歌劇的情節,—當然,只是在情節和人員安排上,不涉及音樂本身。話說回來,老華格納分子如今已廖若星辰,氣數盡矣。

說法五即使還有票子那也會通過關係,私下分了,而且,得票的又總是那些已經有座位的人。

導演風格早已融入現代圖片來源: Bayreuther Festspiele/Enrico Nawrath

實際上沒有這樣的事。以前,票子提供給旅行社和華格納協會。另外,還有只為工會成員舉辦的兩場專門演出。不過,這已成歷史。現在,60%以上的入場券自由買賣,從2015年起,有一半在網上出售,—4小時內銷售一空。在票的分配上,拜羅伊特音樂節之友協會成員依然受到優先照顧,當然,這些協會同時是音樂界的贊助組織,人們期待它們會繼續慷慨解囊。

說法六:音樂節掌控在華格納家族之手。

又錯了。1973起,音樂節的主辦人就已經是華格納基金會。同多個公共機構和基金會一樣,華格納家族後裔屬於該基金會。不過,無論是男是女,無論與理查德‧華格納是血親,還是姻親,音樂節總監倒總是出自華格納家族。

說法七:理查德‧華格納是納粹

在歷史上全無可能。他死於1883年。但,他是所謂的第三帝國的開路先鋒嗎?有一點可以確定:華格納是反猶主義者和德國民族主義者。不過,他也忽而是無政府主義者,忽而是左翼革命分子;既是大歐洲論者,也是理論家、實踐家,或其它種種人士。他撰寫的文字立場鮮明、極端,亦充滿矛盾。其中就包括他所寫的那篇令人難以啟齒的仇恨檄文《音樂中的猶太性》(Das Judenthum in der Musik)。他謝世後,拜羅伊特以「大師的名義」明顯染上了納粹的褐色。屬於頭一代納粹的就有華格納的兒媳溫妮弗裡德(華格納不認識她)和他的女婿休斯敦‧斯特瓦特‧張伯倫(Houston Stewart Chamberlain)。還在篡奪權力之前很久及奪權之後,希特勒都是拜羅伊特樂見的客人。但是,在華格納的歌劇作品中難道沒有納粹意識形態的萌芽嗎?對此存在著爭議,但缺乏證據。

拜羅伊特音樂節歌劇院廣場上的華格納塑像圖片來源: Reuters

說法八:拜羅伊特是德國文化的一大中心

不對,拜羅伊特音樂節廳只是一所歌劇院,音樂節也只是季節性活動。德國文化講求分散組織。當然,全球最重要的華格納檔案是在拜羅伊特,設址「幻想和平之屋(Haus Wahnfried)」—理查德‧華格納當年的住宅內。1976年起,那裡開設了博物館。經全面整修和擴建,博物館將於2015年7月26日重新開放。

說法九:華格納的音樂過響,作品冗長,主人公故事陳腐。

這種看法似乎有點兒籠統。誰若是分別花上5小時,看《特裡斯坦》(Tristan )、《帕西法爾》(Parsifal)或《眾神的黃昏》(Götterdämmerung),他也能享受到極美、極精妙和極細膩的瞬間。華格納的歌劇情節雖采自日耳曼神話、中世紀和童話,但是,上帝或神話人物所處的危機境地,卻在在充滿人世味。它們涉及的是內心及外在的衝突、仇恨和愛情,忠誠與背叛。也就是說,相當現代,而且能夠為人理解。誰要是願意讓音樂在自己身上起作用,就能體會到,華格納所指的他作品的「動情理解」的意義。不過,要注意呦:當心上癮!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