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華為在倍受質疑中掙扎

2012年7月18日

華為是世界訊息和通訊技術市場上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但它的成功和中國企業的身份也引起一些質疑。有人以華為可能與中國軍隊有關係為由指出安全上的顧慮,但卻沒有證據證實這一說法。

CeBIT Hannover Stand: Huawei
CeBIT Hannover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中文網)華為是第一個衝擊西方技術企業本土市場的中國跨國公司。這個全球第二大電信企業因來自崛起的中國而遇到一些問題。咨詢企業沃爾夫亞洲集團( Wolf Group Asia)創建人戴維‧沃爾夫(David Wolf)寫了一本有關中國電信市場的書,他說:"中國不是發達國家的盟友,而是一個潛在的競爭對手。這讓人感到不舒服,並且給競爭者和機會主義政治家打開了散佈恐懼、不安和懷疑之門。"

增長迅速,受到排擠

華為在美國和澳洲,新近在德國都因未具體說明的安全顧慮而被排擠在業務之外。德國研究網 (DFN) 將原本由華為支持的科技網的擴建工作交給了一家以色列公司。華為甚至因手續原因根本沒被允許參加競爭。但非官方消息稱,華為沒有達到安全要求。德國研究網拒絕對有關招標程序作出表態。

華為在全球150多個國家有14.6萬名員工。這個中國最大的私營企業2011年營業額高達2030億元人民幣,折合250億歐元,漲幅為11.7%。其中三分之二的營業額在海外實現。華為在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領域發展迅速,預計今年將增長15%至20%。全球50家最大的電信網路商中,45家都使用華為的設備。 華為深圳總部發言人斯拉德克(Roland Sladek)說,"如果顧客不信任你的公司、你的雇員和技術,是無法取得這樣的成功的"。

華為在深圳的總部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Photoshot

獨立專家認為,全球供應鏈的形成使一些懷疑變得不合時宜。美國智庫美國企業學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在一份有關華為的報告中指出,所有大型電信和訊息技術企業,就連競爭對手愛立信(Ericsson),思科(Cisco)和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都在中國生產,而並不擔心安全問題。在一個全球訊息聯網,駭客襲擊和工業間諜不受國界限制的時代,朋友和敵人已經不再像冷戰時期那麼容易分清。

公開駁回指責

華為常被猜測和中國軍隊有關係。他的創建人任正非曾是解放軍一名高級別的工程師,1982年當選人大代表。仁正非1983年轉業,先到了一家石油公司,1987年創辦了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90年代,華為在中國經營得很成功。它沒有上市,企業98.5%的股份屬於員工。華為發言人斯拉德克說,從來沒有人拿出過華為開發過軍事技術的證據。咨詢企業沃爾夫亞洲集團創建人沃爾夫也表示,他在調查中一次都沒有發現華為和軍隊有直接聯繫。

華為網頁

為了打消懷疑,華為公開駁回指責。英國成立了一家政府支持的網路安全驗證中心,由經過公證的獨立專家組成,可以檢查華為產品和服務的安全性能。在加拿大和美國,華為也和獨立的美國電子戰協會(Electronic Warfare Associates)合作。

沃爾夫認為,華為必須學習如何面對雙重標準,必須比西方企業更開放才行。迄今為止,華為尚未拓開美國市場。美國企業研究所的專家對外國在美投資委員會(CFIUS)繁復的審批程序以及美國缺少中國企業入股的明確規則提出批評。華為發言人也指責美國政府官員向企業施加壓力,在沒有具體說明的情況下,以安全顧慮為由警告美國企業不要和華為合作。

作者:德新社  編譯:樂然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