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雖然沒有上熱搜,但"華為"和"孟晚舟"已經成為中國社群網站上關注度最高的兩個關鍵詞。在新浪微博上,眾多中國主流官方媒體的有關報導的評論和轉發數量均輕鬆達到數萬水準。而在12月7日登上新浪熱搜排名第一話題"曝張柏芝第三胎生父"的相關博文評論數量大多在一位至兩位數之間。
以宣揚中國式民粹思想著稱的《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在第一時間發微博表示:"作為一家中國媒體的總編輯,我要說,美國在市場上打不垮華為,請不要採取卑鄙的流氓手段。",隨後他又表態稱:"中國面臨的是一場非常複雜的博弈,我們不僅要堅定,更要拼智慧。 華為這件事,美方絕對是在惡意找茬,試圖用美國的法律體系整華為。那麼現在不是中國政府出手與美國競賽流氓手段的時候,華為應首先認真同美國打一場法律戰爭,爭取在法律上駁倒美方的所有指控。"
微博上的理性聲音
胡錫進"美國在市場上打不垮華為,請不要採取卑鄙的流氓手段"的表態發出後,迅速成為中國各大官方媒體爭先轉發的目標。在對用戶評論進行嚴格審查的新浪微博上,雖然有許多支持華為,聲討美國和加拿大逮捕孟晚舟的聲音,但也不乏許多質疑盲目憤怒,探求事件真相的評論。
名為"台獨只怕槍桿子"的新浪微博用戶表示:"美國帶領跟班,瘋狂圍攻華為。加拿大向美帝輸城,誘捕任正非女兒、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且將引渡至美國。美國市場隔絕華為,澳洲、新西蘭及英國等緊隨其後。華為5G技術與美國分庭抗禮,美帝懷恨在心、變本加厲圍剿。中國以德報厭,市場大門越開越大。美帝定點清除中國高端製造企業,華為只是開始。"
名為"龍行天下千萬里"的用戶表示:"美國欲故伎重演-華為之於中興;劉強東也很可能是美國人給設的局?暗戰已經由美國人不宣而打響?新時代的珍珠港:中興-劉強東-華為,越來越赤裸裸?""湘軍一卒2001"問道:"為什麼中國不對向台灣賣武器的西方公司提出制裁,對他們的公司官員實行刑事調查?"
華為掌門人任正非的這個女兒已經被網民封為華為「公主」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Shipenkov 但同時也有像"Flak-88-2018"這樣的新浪微博用戶發出質疑:"華為有沒有把美國設備轉口給伊朗?如果有,實在也是沒話說……"。"西蒙艾斯"對此回應稱:"關鍵是華為賣給伊朗的設備上有美國生產的零件 這在當初購買時是有end-user(最終用戶)的協議的"。名為"rackafly"的用戶也指出:"人家是調查過,已經有證據了,華為這麼大這麼有影響力的集團,美國沒有實錘也不敢輕易動手的"。
孟晚舟:美國護照?加拿大公民?中國公民!
除了質疑孟晚舟為什麼不隨父親任正非同姓以外,目前輿論關注的另外一個焦點就是孟晚舟本人的國籍問題。在12月7日中國外交部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孟晚舟的身份到底是不是中國公民?當天與會的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對此表示,雖然無法提供關於此案的具體細節,但有一點非常明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孟晚舟是中國公民。"
在官媒"中國新聞網"官方微博帳號上述最新報導消息的評論區中,有網民發出了質疑的聲音。名為"很簡單的Walter-Siu"的用戶發言稱:"她用不著脫離中國國籍,她爸和任何一屆領導人都混的很好。"名為"DW-潮牌"的用戶雖然呼籲:"孟晚舟是中國公民!趕緊放人",但用戶"紅頂1039"卻認為:"她可能也是加拿大人!""ppoksf23"質疑:"難道中國可以有雙國籍?為什麼要根據國籍法,還無法提供細節,國籍的問題都可以模糊,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人權"、"太監"和"性高潮"
但縱觀在中國被屏蔽,用戶結構更加多元化的臉書和推特,能夠看到針對孟晚舟被捕事件的另外一種民意。尤其是針對中國官方如今從保障人權的角度呼籲加拿大方面釋放孟晚舟的相關表態,臉書用戶"Tim Sith"寫道:"中國在講人權=太監在演講性高潮"。名為"Peter Ko "的臉書用戶指出:"中共早已將無辜當人質作為與民主國家利益交換的籌碼,劉霞去德國是活生生的例子。中共此時談人權是天大笑話……"用戶"Kye Kuan"則質疑:"還沒審就說無罪要求放人,這不是擺明怕大家不知道華為是中國政府單位?"
名為"Jack"的推特用戶表示:"客觀上說,華為現在是不是間諜不知道,也沒有證據,但它有隨時可以拿到情報的能力和條件,即使不願也完全可能被迫干這事,所以中共政體不變,華為很難取得信任。"推特用戶"波哥"則指出:"現在關鍵的是我忠告加拿大公民,進入趙國小心自己在網上的言論,因為垬很有可能會針對性抓加國人報復。"
華為財務長在加拿大被扣留,或被引渡至美國。法庭聽證會顯示,這與華為涉違反伊朗制裁有關。近些年來,華為在海外的拓張屢屢遇阻:受到「威脅美國國家安全」指控,受到「違反制裁令」調查,被澳洲等国禁止參與5G網路建設……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Ng Han Guan 華為CFO、創始人任正非之女孟晚舟於2018年12月1日在加拿大轉機時被扣留,加司法部長稱,美國正尋求引渡她。法庭聽證會的內容顯示,這與華為涉嫌違反美國對伊朗制裁有關。華為發聲明稱,孟面臨「未指明的指控」;華為並不知曉她有任何不當行為;華為遵守包括美國在內的出口管制與制裁法律法規。中國駐加使館則表示「堅決反對並強烈抗議」。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N. H. Guan 在2017年3月,華為的競爭對手、中國國企中興承認違反制裁令,被罰款逾10億美元。美商務部稱,中興向伊朗、北韓出口了相關產品。另據《華爾街日報》報導,2016年、2017年,美國商務部和財政部先後向華為發行政傳票,調查有關該公司是否向古巴、伊朗、北韓、蘇丹和敘利亞出口美國技術。司法部也就此在開展調查。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 華為在伊朗具體經營哪些業務,並沒有很多的公開訊息。華為伊朗官方網站(見截屏圖)幾乎只提到手機、筆記型電腦等消費類產品。此次孟晚舟案件,也並沒有引起伊朗媒體的太多關注。目前,華為手機銷售份額在伊朗市場排名第二,僅次於三星。
圖片來源: huaweiiran.com 美國針對華為的指控,並不僅限於伊朗問題。華為公司創立於1987年,創始人任正非現年74歲,曾是軍人。有關華為與中國政府的關係、以及作為非上市公司所有權關係的不明朗,在許多國家都引起質疑。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Blanches 2012年,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稱,經過一年調查後得出結論,華為與中興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該委員會稱,這兩家公司被指與中國政府關係密切,並獲得大量補貼。此外,華為被指為中國軍方提供服務。華為否認這一說法。《紐約時報》報導稱,美國官方實質上阻止了華為向美國銷售其電訊基礎設備。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H-C. Dittrich 除了華為的通信基礎設施產品,其智慧型手機也沒能按計劃進入美國市場。華為原計劃在2018年1月的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與美國電信服務商AT&T合作推出新手機,進軍美國手機市場。而在美國國會多名議員向聯邦通信委員會發出聯名信,對華為通過美國主要通信服務商銷售客戶終端產品的計劃表示憂慮後,AT&T取消了同華為的合作。
圖片來源: Reuters/F. Fuentes 2018年8月,華為稱,澳洲政府已禁止華為、中興參與該國5G無線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澳政府的一份聲明中則沒有點名這兩家公司,而是稱必須將某些特定供應商排除在該國的5G網路外,「可能受到外國政府法外指示」的公司構成了不可接受的安全風險。2018年11月,紐西蘭也禁止華為為該國提供5G網路設備。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Schiefelbein 同屬大洋洲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其通信基礎設施非常薄弱,有意進行大規模擴建升級,並且修建通往澳洲的海底光纜。華為2016年就已經同意為該國新建通信網路。但是路透社報導稱,美國、澳洲等国正在發動一場強大的公關戰,試圖在競標中戰勝華為,抵制中國在南太平洋上的影響力擴張。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Xinhua/B. Xuefei 在美國、澳洲等地連續碰壁之後,華為現在非常重視深耕多年的歐洲市場。在整個歐洲市場上,包括德國電信、英國電訊在內的眾多電信業巨頭都大量採購、部署華為的設備。但是在今年7月,英國情報機關的一份報告認為,中國廠商華為為英國電信領域提供的眾多關鍵設備,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風險。不過,華為的手機銷售並不受此影響。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mpics/J. Nguyen 德國政府計劃在2019年上半年舉行5G頻譜牌照拍賣,這將是一個投資規模高達800億歐元的巨大市場。對於深耕德國市場多年、早已成為德國多家電信企業主要供應商的華為而言可謂志在必得。但是,德國政府內部有聲音認為,來自中國的電信設備會威脅到德國的國家安全,呼籲將華為等中國電信設備廠商排除在德國5G通信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外。
圖片來源: Imago/Sven Simon 台灣當局則在醞釀延長針對中興、華為這兩家中國廠商的電信產品5年禁令,認為這會造成安全隱患。12月10日,立法院部分議員呼籲將華為禁令延伸到金融領域,禁止銀行、保險公司使用華為的伺服器、交換機等產品。目前,華為在台灣只銷售無繩電話等消費類產品。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Ng Han Guan 除此之外,華為在海外還曾經歷一些其它「難題」,比如,2018年6月,Facebook表示與包括華為在內的四家中國電子公司有數據共享合作關係。Facebook稱,與華為的合作提供的所有訊息都存儲在移動設備上,而不是華為的伺服器上。Facebook還宣佈會終止與華為的協議。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P Photo/J. Sanch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