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華爾街選擇放棄川普 轉為支持拜登

Sabrina Keßler 發自紐約
2020年10月31日

共和黨長期以來一直受到投資者的青睞,美國總統川普却輸掉了這項優勢,而現在拜登受惠,這也反映在了財政捐款上。

USA | US-Notenbank senkt Leitzins wegen Coronavirus
華爾街支持誰?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H. Saukkomaa

(德國之聲中文網)一段時間以來華爾街對即將舉行的美國總統大選只有兩個擔憂,有些人擔心如果川普输掉大選,質疑選舉結果,將會導致混亂的權力交接。其他人則害怕民主黨勝利,因為他們採取嚴格的經濟政策可能會危害美國股票上漲。

似乎長時間以來,華爾街唯一期盼的情況就是川普连任,畢竟他在市場上的往績令人印象深刻。標準普爾指數是美國最大,最重要的基準指數,自川普上任以來,已上漲了50%,就算發生了新冠危機,道瓊和納斯達克也不斷打破新紀錄。

但是在新冠危機的影響下,美國經濟仍然困難。川普既沒有控制病毒,也沒有看到第二輪刺激經濟方案。民意調查顯示,川普似乎流失越來越多選民,美國的投資者也早就停止給予川普支持。

投資者心中的轉變

金融顧問公司deVere Group的創始人兼負責人奈傑爾•格林(Nigel Green)表示:"目前市場不僅將賭注押在拜登上,甚至希望民主黨獲得勝利。"對於原本比較保守的華爾街來說,這是一個非常不同尋常的改變。拜登承諾對美國經濟進行數十億美元的投資,但同時堅持要求提高稅收和加強監管。格林表示:"通常民主黨勝利意味著對市場的負面影響,但反正現在沒有什麼事情是正常的。"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B. Smith

金融咨詢公司Signum Global Advisors董事長克里斯‧邁爾斯(Chris Myers)表示,穩定和安全是投資者現在所需要的。美國NPR廣播電台的金融家表示:"人們簡直疲憊不堪。"股市可能已經創下新的紀錄高點,但華爾街對川普的領導風格仍感到憤怒。"當你不知道白宮下一步將做出什麼決定時,很難做出中長期資本分配的決定。"

最重要的是投資者渴望的"藍色波浪"(意為民主黨大勝),在這種情況下,民主黨不僅將有新總統,還將奪回參議院,這將使整個國會和白宮握在民主黨手中。經濟政策決定將會加速,例如批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第二個刺激經濟計劃。

減少與中國的爭論

格林表示,為了實現持續性的經濟復甦,投資者現在甚至準備接受增稅和加強監管,更可靠的政策以及減少中國的貿易爭端還可以抵消這些負擔。此外,拜登的基礎設施計劃和政府總體支出增加,應可以確保經濟以及許多公司業績再次回升。長遠來看,僅此一項就可以轉化為更高的股價。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newscom/UPI Photo/J. Angelillo

實際上,德意志銀行的專家認為,民主黨勝利是最有可能的選舉結果。因此目前在華爾街,對周期性股票(即受益於經濟增長的股票)的投資正在增加。在科技股和債券繼續失去魅力的同時,人們對可再生能源,建築材料和工業股的興趣正在大大增加。所有這些部都可從拜登那裡受益,拜登承諾提高環境標準並在美國基礎設施上進行大量投資。

金融精英為拜登捐款

對於支持拜登,華爾街一點都沒少花錢。金融精英的競選活動捐款很少達到今年這麼多。十年來首次,銀行、投資公司對民主黨的投資比對共和黨的投資更多。值得注意,因為在所有市場中,金融部門是最大的政治運動資助者。

根據無黨派組織(CRP)的數據,自今年年初以來,這些金融公司已向民主黨捐贈了2.65億美元,比共和黨多了近1億美元。CRP總監薩拉‧布萊納(Sarah Bryner)表示:"對共和黨來說,金融企業通常被認為是可靠的資金來源。但是在這個周期中,趨勢已經逆轉了。"

拜登本人可能也是民主黨目前在金融企業獲得如此多支持的原因,從他的政治生涯開始到2009年,現年77歲的他在參議院代表著特拉華州的利益,該州以對企業有利的稅收政策而聞名,而拜登也以金融機構和信用卡公司的游說者而聞名。

布賴納表示:"特拉華州有許多拜登與之建立關係並信任的大型華爾街公司。"川普给拜登起了綽號"Quid pro Joe",表示拜登只是一個利益交換者("quid pro quo"對等交換)。鑑於數百萬美元的競選捐款,如果拜登最終進入白宮,金融界將會期望拜登能有所回報。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美國大選倒數中 選民提早投票

01:39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