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菲舍爾中東之行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6月25日

過去的經驗表明,德國外長菲舍爾比大多數西方同行更善於在中東衝突方之間進行斡旋。不過,菲舍爾當然也並非魔術師。本次中東訪問前,他也該清楚地知道,奇跡不會從天而降。

菲舍爾會晤敘利亞總統阿薩德圖片來源: AP

但是,他的中東之行至少明確了以下幾點:在中東和平問題上,美國人和歐洲人站在同一立場上,不會象伊拉克戰爭問題那樣各持己見。那些希望歐洲延續前蘇聯的做法,在中東地區與美國抗衡的人無疑會感到失望。

其實,對此抱有希望本來就是錯誤的。一方面,強國之間的競爭不僅不能化解地區衝突,反而會激化矛盾;另一方面,強大一詞只適合於形容歐洲的經濟,而非政治。

其二,菲舍爾的中東之行清楚地表明,在美國,歐洲,聯合國和俄羅斯四方共同制定的中東和平路線圖中,歐洲人開始推行共同的中東戰略。「路線圖「與其說是實現中東和平的具體方案,不如說是一個一般性的指南。它將為中東地區擺脫危機指明方向。

中東暴力日復一日,很容易讓人對路線圖的意義和成功的希望喪失信心。正因為如此,才更應該不斷提醒衝突各方,解決爭端不僅關係到他們自己的安危,也符合世界其它地區的利益。世界其它地區因此願意助他們一臂之力。

只是有一點必須注意:向中東派出國際維和部隊並不能達到實現和平的目的。心理戰和暴力不能換取和平,只有各方意識到,他們將是和平最大的受益者,真正的和平才會到來。衝突方似乎已經多次看到這一點,比如在亞喀巴峰會上。但是,新一輪暴力又使這一切化為泡影。

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外長菲舍爾目前的努力無疑是向正確的方向邁出了步伐。他不僅勸誡衝突方結束暴力,還表達了將該地區目前仍處於旁觀者地位的國家聯合起來的願望,比如敘利亞和黎巴嫩。為此,菲舍爾贏來了各方的贊譽和認可,儘管他不得不再次看到,他並非一位能夠創造奇跡的魔術師。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