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萊佛士登陸200年:新加坡殖民史的思辨

Sonia Sarkar
2019年3月24日

新加坡正舉辦盛大慶祝活動,紀念英國殖民時期政治家萊佛士爵士登陸200年。但一些人對於紀念英國殖民者的做法感到不滿。

200 Jahre Briten in Singapur
英國殖民時期政治家斯坦福‧萊佛士爵士雕像圖片來源: Sonia Sarkar

(德國之聲中文網)英國殖民時期政治家斯坦福‧萊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mford Bingley Raffles)的白色大理石雕像佇立於新加坡河畔。1819年1月28日,萊佛士爵士在此登陸。200年後的今日,新加坡正舉辦盛大活動慶祝開埠200年。

一系列特展、歷史巡遊之旅、燈光裝置藝術以及歌舞表演將貫穿整個年度,以紀念萊佛士登陸。他的到來改變了新加坡歷史,使其"從一個不起眼的漁村搖身一變成為重要港口以及現代化大都市"。但並非所有新加坡人都樂見一名英國殖民者如此受到愛戴和追捧。

25歲的新加坡人麥薩拉‧阿爾賈魯(Mysara Aljaru)認為新加坡的開埠200年慶祝活動實際上是紀念殖民者及殖民主義。"無論說它是慶祝或紀念活動,實際上就是在歌頌壓迫者,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麥薩拉是新加坡國立大學(NUS)馬來研究所的一年級研究生。

1819年至1923年間,萊佛士前後共造訪新加坡三次,但總停留時間僅10個月。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新加坡成為英國在亞洲貿易的重要樞紐。

美化殖民統治

事實上,萊佛士的登陸對當時的居民而言並不值得歡慶。歷史記錄顯示,英國殖民造成了當地社群陷入貧窮。不同種族被隔離在封閉區域,並被迫生活在非人道的環境中。勞動階層深受霍亂、天花、營養不良和鴉片成癮之苦。當時不少女性不得不以賣淫為生。根據新加坡歷史文物局(NHB)的記載,殖民時期妓女的生活"水深火熱"。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助理教授莊嘉穎指出:"殖民者的動機就是為了利益、取得控制並延伸權力,別無其他。在他們的想法中並不存在公平或利他主義。"印度和斯里蘭卡等英國前殖民地皆不斷批過去評殖民者對當地人的壓制及剝削,只有新加坡從未有過類似表態。

莊嘉穎表示,殖民時期得到好處的一群當地精英分子及其後代子孫,在獨立後時期和新加坡建國後仍是掌舵者,他們與英國維持惇厚關係,因此大眾對殖民時期的批評聲有限。"結果,一些對殖民統治的敘述變得過於正面。"

感念恩惠

河畔的萊佛士雕像於1972年建立,顯示出新加坡執政黨人民行動黨(PAP)對英國殖民者的感恩戴德。自新加坡獨立建國以來,人民行動黨便一直執政至今。

對英國殖民帶來繁榮、和平及穩定的歌頌也深植於新加坡的中小學課本中。麥薩拉表示:"學校的歷史課本幾乎沒有關注英國人以外的現實情況。沒有提到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的生活,這些人對於新加坡現代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確實,新加坡的歷史不只有殖民時期,還可追溯到更早之前。早在萊佛士登陸前,馬來人、爪哇人、布吉人、印度人和華人便已經是這個島嶼歷史的一部分。

新加坡設計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及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納茲裡‧巴拉維(Nazry Bahrawi )表示:"將1819年作為現代化新加坡的起點是對本地人貢獻的抹煞,特別是馬來族群對新加坡發展所盡的心力。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萊佛士登陸前的新加坡被形容為'沉睡的馬來漁村',造成'懶惰的原住民'的刻板印象。"

"然而,殖民前的新加坡算是相當繁忙與進步。17世紀時,這座島嶼已成為柔佛蘇丹的海軍基地以及貿易港口。"

更深層的理解?

但新加坡政府的開埠200年紀念活動顧問陳大榮反駁稱,這場活動提供了契機,"更深入瞭解社群、社會、國家以及我們當前的國家定位,是如何從過去演變至今。"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參加開埠200年紀念開幕式時也強調了民族認同感:"沒有1819年,我們可能就不會走上建設這個國家的道路。"

歷史學家覃炳鑫(Pingtjin Thum)則指出,只有少數被選中的人有資格參與建設"國家"和"民族認同感",其他的新加坡人只能接受現實。

新加坡的現代奴隸

06:01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近期出現在社群網站等平台上有關200年紀念活動的爭論,迫使新加坡官方作出了一些修正,儘管這僅是不觸及內裡的表面功夫。臉書上的"新加坡開埠200年紀念"官方專頁添加了有關布吉人、爪哇人和1922年建立新加坡王國的桑‧尼拉‧烏他馬(Sang Nila Utama)王子的訊息。

不久前,新加坡河畔的萊佛士雕像旁也立起了烏他馬雕像,周圍還有三座代表三個種族領袖的雕像。如今,新加坡政府也希望人民能一同慶祝新加坡長達700年的歷史,並展開歷史對話,不過內容多數是圍繞著1819年。陳大榮表示:"(在新加坡700年的歷史中),1819年被視為重要轉折點,新加坡走上了朝現代化發展的不同軌道。回顧新加坡發展史,1819年之前及之後,該年的重要性可以被放在更廣闊的視角中。"

合理化政策

英國對新加坡的殖民統治終結於1963年,新加坡隨後與馬來亞聯合邦、曾是英國殖民地的北婆羅洲以及砂拉越合並成為馬來西亞聯邦。然而,這場結盟由於政治理念差異最終破裂,新加坡在1965年被馬來西亞聯邦除名。在萊佛士登陸200年之際,或許也給人民行動黨政府提供了一個將當年脫離馬來西亞合理化的機會。總理李顯龍表示:"……1819年以來的歷史解釋了為何在分裂後,新加坡不僅生存了下來,而且繁榮發展。"

批評者認為,李顯龍此言是希望合理化人民行動黨的政策、組織和機制,而這三者皆讓人看見殖民時期的影子。覃炳鑫表示:"沿用殖民時期的《內部安全法》等法令、將新加坡定位為資本主義的附庸國、對外國投資的依賴,以及僱用廉價勞工並提供近乎奴役的勞動及生活條件,反映出新加坡的政策基本上就是殖民時期的延續。"

回到新加坡河畔,這座雙臂環胸的萊佛士雕像,似乎正驕傲地看著他所殖民的國度繼續欣欣向榮地發展。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