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170309 Literaturinstitut Leipzig

2010年3月17日

設在萊比錫的"德國文學研究院"是德國唯一一個專門培養有寫作天份的年輕人成為傑出作家的教育設施。早在柏林牆倒塌前,文筆出色的年輕人就可以在這裡接受特別的專業教育。它每年招收大約20名學生,在此進行為期3 年的進修學習。德國文學研究院設在一幢別墅中,是個具有家庭氛圍的學習場所,目前約有50名未來作家受教於此。

去年考入德國文學研究院的學生於格爾‧德格圖片來源: DW/Faber

"我跟我的醫生一起抽了只煙。醫生住在樓上,他經常不帶火。當香煙點燃了以後,他就往後靠著椅背替我診斷......................"

去年早春,於格爾‧德格(Jörn Dege)以這篇文章考取了德國文學研究院。當時他剛完成大學裡的數學和哲學專業,緊接著他就把自己寫的這篇20頁作品寄給文學研究院作為應征材料。每年前來報考文學研究院的年輕人平均約600人,但只有20個錄取名額,德格就是去年的幸運者之一。他說:"我之前沒有發表過作品,也從來沒有公開朗讀的經驗,只是想到就寫,剛好就成了我的應征作品。"

這位28歲的研究生幾乎每天都去聽敘述理論、文學史或有關創作的一般實用技巧的講座。

德格瞭然於心的是, 他將步前人後塵,踏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就像文學研究院幹事長克勞迪尤斯‧尼森(Claudius Niessen)當年那樣。尼森是他的學長,現在已成為研究院的幹事長。

文學院的學生正朗誦著文學作品圖片來源: DW/Faber

克勞迪尤斯‧尼森在當今的德國文學界小有名氣,除了任職文學院幹事長外,也是一名文學經紀人、主持人和出版家。比起閉門寫作,他更願意從事與公眾互動的台前事務。尼森表示:"我曾經在文學研究院學習。入學後的第一堂課,講師哈斯林格爾(Joseph Hasslinger)就告訴我們,我們的畢業證書將一文不值。他說得其實挺有道理,因為作為藝術創作者,那紙文憑有什麼用?你能拿著它到哪兒去找工作?我們就讀研究院的唯一所得就是多得一個經驗。人們必須搞清楚,並不是每一個進來學習的人,出了校門就自動成為作家了。"

因此研究院的許多學生還要學習第二個專業,或找一份兼職工作。德格說:"跟我同班的 一位女同學,之前在醫院作了15年的急診室護士,以後她還會繼續在那裡工作。"

最重要的是個人的堅持。寫作是研究院的核心課業,在寫作研習班上,各年級同學一同討論和批評每位同學的作品。德格表示:"我喜歡這種學習方式,每個人都可以提出個人的觀點和見解,我們從這種交流中學受益良多。但也有些文章完全不合格。"

不過同學施蒂希曼則持不同看法:"我總覺得文學研究院被過份高估了。我們在課堂上一起討論某位同學的作品,但誰真正在意別人提出的意見呢?教授就更別說了,他們才不會受學生的影響。"

那麼,萊比錫"法博爾與法博爾出版社"老闆米歇埃爾‧法博爾(Michael Faber)怎麼看這件事呢?"事實上在過去幾年中,德國文學研究院的確造就了可觀的一批傑出作家,從而大幅提高了研究院的聲譽。 現在的情況是,著名的出版商及出版社編輯都主動到文學研究院尋覓人才。"

也就是說,就讀德國文學研究院的年輕人,只要認真學習,努力寫出能觸動時代神經的作品,成為知名作家的機會就會大幅提高。

作者:Annegret Farbe/楊家華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