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萊茵河——浪漫主義之河

2013年11月6日

2002年,萊茵河中上游河谷的文化景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但其實這段萊茵河谷的鼎盛時期,是在200年前浪漫主義詩人鐘情於此的時候。

#### ACHTUNG NUR ZUR BERICHTERSTATTUNG ÜBER DIESE AUSSTELLUNG VERWENDEN### 4. Georg Schneider, Blick vom Niederwald auf Bingen, um 1800. Öl auf leinwand, 49 x 65 cm. Sammlung RheinRomantik Nr. 153 Bildergalerie zum Thema: Rheinromantik. Das Museum Siebengebirgsmuseum der Stadt Königswinter zeigt, welche Rolle Natur und Kunst am Rhein in der Aufklärung und der Romantik gespielt haben.
格奧爾格‧施耐德(Georg Schneider)的油畫作品:《從尼德森林遠眺賓根》,1800年左右,收藏於七嶺山博物館圖片來源: Siebengebirgsmuseum

萊茵河畔龍岩山(Drachenfels)上的古堡廢墟,1816年讓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一見即如此陶醉,以至他迫不及待地拿起筆來,寫下了著名的詩篇《龍岩》。他興奮地寫道,若能在這座城堡峙立的龍岩山腳下終身棲隱,那將是最好不過的了。拜倫的詩作,如同打開了一道閘門,讚美大自然的詩歌一時鋪天蓋地,一發而不可收,甚至因此引發了時人遊覽萊茵河的熱潮。今天,龍岩山的所在地--波昂附近安逸的小鎮克尼格斯溫特爾(Königswinter)的七嶺山博物館,生動地再現了德國這條最著名的河流向當年浪漫主義藝術家所展現的魅力。博物館的位置得天獨厚:人們只要在克尼格斯溫特爾下了火車,壯觀的龍岩山和矗立其上的龍堡(Drachenburg)便映入眼簾。

龍堡:"一幅奇景"

格奧爾格‧施耐德(Georg Schneider)的油畫作品:《月光下名譽岩上的古堡廢墟》,1790年左右,收藏於七嶺山博物館圖片來源: Siebengebirgsmuseum

正因如此,萊茵河畔的克尼格斯溫特爾這個小地方,一直是各類旅遊指南都要提及的目的地。歷史上,並非只有像海因裡希‧海涅(Heinrich Heine) 、克萊門斯‧布倫塔諾(Clemens Brentano)或者約瑟夫‧馮‧艾興多夫(Joseph von Eichendorf)這樣的詩人造訪此地,更有許多畫家紛至沓來,領略這裡多姿多彩的風光,並將其定格於畫布。七嶺山博物館館長埃爾默‧朔伊倫(Elmar Scheuren)說:"深深吸引藝術家的,是這裡獨特的組合:一方面是很適合入畫的自然美景;另一方面是人類的活動。"人類活動的標誌就是林立萊茵河兩岸的中世紀古堡。中世紀時,出於軍事防禦的目的,人們沿著萊茵河這條繁忙的通商要道修築城堡。但在隨後的幾百年間,古堡漸漸失去了作用,新式武器的出現讓它們變得毫無用處,用作居住也很不合適。朔伊倫館長說,甚至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直到今天,這裡還遺留了如此多的古堡,因為當年的城堡有些早被當成了石料場,從城堡上取下的石料被用來修建教堂一類的建築。修建科隆大教堂的部分石料也來自萊茵河畔:人們開采龍岩山上灰色的粗面岩,運往科隆,一直持續到19世紀。

崇拜廢墟和民族意識

對浪漫派的藝術家們來說,萊茵河畔古堡廢墟的陰郁氣息,正對他們藝術創作的胃口。當然,這些廢墟也是備受19世紀德意志民族意識覺醒運動歡迎的政治符號和標誌,而在當時的藝術家中不乏該運動的追隨者。一方面,大自然的野性和原始狀態讓藝術家們興奮不已;另一方面,他們也將文明和進步的訊息付諸畫筆。七嶺山博物館收藏了一幅約翰內斯‧雅各布‧迪茨勒爾(Johannes Jakob Diezler)1830年創作的油畫《下蘭施泰因和卡佩倫-史特臣岩》。第一眼望去,這幅畫描繪了一幅完美的田園風光;但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畫家並不僅僅對美麗的風光感興趣,他也向我們展示了許多現代化設施:萊茵河上航行著一艘蒸汽船;河岸上可以看到葡萄園;一輛馬車將遊客載往河邊。朔伊爾館長解釋說:"他們尋找的風景,就是文化風景。"

無名者的水粉畫:《遠眺呂德斯海姆和萊茵河》,1820/25年,收藏於七嶺山博物館圖片來源: Siebengebirgsmuseum

羅累萊的誕生

浪漫派藝術家想像力豐富,借景抒情,抒發胸臆,聞名於世的神話傳說羅累萊(Loreley)就是這樣產生的。19世紀以前,羅累萊只不過是科布連茲(Koblenz)附近聖戈阿爾斯豪森(Sankt Goarshausen)的一塊普通頁岩。由於萊茵河在此有急流暗礁,船隻通行十分危險,所以發生過很多事故。關於那裡有個女水妖的傳說第一次出現在1801年。相傳這個女水妖坐在岩石上,用梳子梳著她金黃的頭髮,用歌聲迷住了過往的船伕,讓船伕神魂顛倒。克萊門斯‧布倫塔諾的敘事詩《在萊茵河畔的巴哈拉赫》描寫了一個在巴哈拉赫村的女妖。當時的女妖和這塊岩石還完全沒有關係。直到19世紀20年代,海因裡希‧海涅重拾女妖的傳說,並把巴哈拉赫的女妖搬到了羅累萊岩石上,讓她在那裡梳頭。朔伊爾說:"這樣,一個傳說就誕生了。"類似的故事還有屠龍勇士西格弗裡德(Siegfried)。朔伊爾說:"和龍的戰鬥純屬虛構。屠龍的故事最早在18世紀出現。經過幾年的口口相傳,最終變成了傳奇故事,一直流傳到今天。"

回憶的風景

約翰內斯‧雅各布‧迪茨勒爾(Johannes Jakob Diezler)的油畫作品:《下蘭施泰因和卡佩倫-史特臣岩》,1830年,收藏於七嶺山博物館圖片來源: Siebengebirgsmuseum

實際沒有的東西,乾脆編造。瑞士畫家路德維希‧布洛伊勒(Ludwig Bleueler)描繪的萊茵河,就證明了幻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他畫的一幅美因茨(Mainz)風光,表現了一座有人散步的公園,一輛火車從中穿過。朔伊爾館長說:"實際上,當時萊茵河西岸的鐵路線才剛剛開始規劃。等這條鐵路通車的時候,布洛伊勒已經去世三年了。"技術發展不僅僅改變了萊茵河的面貌。19世紀20年代末,也有成百上千的遊客湧向這裡。以往只能由畫家在畫作中描繪的美景,如今大眾也能親眼觀賞。蒸汽客輪的問世,將旅行費用降低到人們可以接受的程度。甚至連英國皇室成員--也是因為受其民族詩人拜倫的詩作所吸引--亦前來欣賞這條備受贊譽的河流。19世紀末,萊茵河的藝術盛名達到了巔峰。20世紀,到異國他鄉的旅行逐漸代替了到萊茵河畔的渡假。然而,這條備受歡迎的河流並未完全被人遺忘。據稱,海拔僅有350米高的龍岩山是歐洲被攀登次數最多的山峰。

作者:Sabine Oelze 編譯:施彥

責編:葉宣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