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豪華的吉卜賽墓地

2011年11月2日

11月1日是天主教的萬聖節。按照德國的傳統習俗,這一天,人們要祭掃先人墓地,緬懷逝去親屬。祖輩在歐洲各地流浪的羅姆人也不例外。

圖片來源: Gisela Hartmann

萬聖節一早,墓園剛剛啟開大門,就有許多市民手捧鮮花、帶著蠟燭湧了進來。好像前兩天就有家屬來探望過逝者,因為大多數墓地上都有土壤都有被翻動過的痕跡,花壇裡重新栽種了鮮花,墓碑也擦洗得光可鑑人。德國人的祭奠方式不如中國傳統方式那麼繁復,沒有燃燒紙錢、沒有燃放鞭炮、沒有進貢酒食、也不見向墓碑磕首行禮的。他們掃墓的過程安靜、緘默,主要的內容不過清掃、整理墓地、點燃蠟燭、有的掃墓者還會輕聲朗誦經文,同行者之間沒有過多的語言交流,祭奠的過程也比較短暫。

豪華的羅姆人墓地

波昂城裡一共有40多處墓地。其中,有一處墓地格外地與眾不同。走進園內,可以看到好幾處裝修非常華麗的墓地,和通常的墓地相比,它們佔地面積大出兩三倍,而且,整塊墓地上都建有類似亭台樓閣的建築,餘下的地面也都鋪設大理石,沒有暴露的土壤,所以也不見花卉植物,但設有專門的燭台,有的燭台還裝配了防風的玻璃罩。建造墓地的材料多為黑色和金色,在點點陽光的輝映下顯得雍容華貴。更有甚者,還用金屬柵欄把墓地圍在當中,柵欄的外圍才是一些長青類的植物。和普通墓碑相同的是,這些豪華墓地上也只刻有墓主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幾乎沒有其它碑文。從墓碑上的照片或雕像看,墓主人大多體態高大、碩壯,面貌不太像是本地居民。

據其他掃墓人介紹,這些豪華墓地屬於羅姆人(也稱作吉卜賽人)。這是一個以"流浪生活"為特徵的民族。他們原籍印度西北部,公元10世紀前後開始出走,漸漸地遍佈世界各地。每年的萬聖節,羅姆人的後裔都會成群結隊地來到先人墓地,舉行悼念活動。

杜拜望族和的羅姆國王的後人們

羅姆人比拉之墓圖片來源: DW

臨近正午,記者遇見20多位穿著非常講究的掃墓人,他們手捧鮮花來到墓前。男士們一律穿著筆挺西裝,女士都腳踩高跟鞋、穿素色的過膝套裙。他們說,他們是來自杜拜的比拉(Biela)羅姆大戶家族,"那些相鄰的墓地葬著的都是我們家族的親戚,比拉(Biela)是我父親,也是早期杜拜的大戶人家,我的媽媽、叔叔、阿姨也都葬在這裡",一位專門從杜拜飛來祭拜的家族成員介紹。他說,這些墓地都是四年前修建的,花費折合100多萬人民幣。"由於家族在杜拜的地位和影響,每位家族成員的墓地都建造的很考究,價格自然不菲",多數普通家庭很難負擔這麼昂貴的喪葬費用。他說,家族的祭掃墓活動通常都會從中午一直持續到晚上墓園關閉為止。

一行人首先清掃墓地,然後,擺上20多盤紅玫瑰,"紅玫瑰是愛的象徵,表達我們對逝去親人的愛戴和懷念",另一位家族成員說"母親生前一直住在鋪著紅地毯的家裡,這些盛開的紅玫瑰就像她生前習慣使用的地毯。"點燃紅蠟燭之後,這群羅姆人就忙著燃起香煙、打開酒瓶。有人把香煙立在墓碑前,那是因為逝者生前喜愛抽煙,酒則被灑在墓前和植被叢中,"美酒寄託著我們的哀思"這位已在德國生活了30多年的家族成員動情地說。接下來,眾人開始飲酒、聊天、唱歌、起舞,狂歡才是掃墓的重頭戲。"這是我們家族,也是羅姆人的習俗,雖然逝者肉體已經離去,但他們的精神與我們同在。因而,我們要與逝者相聚、要誠意祝福,得不醉不歸!"

和漢族傳統的掃墓習俗很相似,羅姆人也是"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祭祖。"作為少數民族,我們長期受到社會的歧視,特別是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對我們民族和家族的精神傷害,使無法平復的。"比拉的兒子說,每當想起本民族的屈辱史,都難免感到憤慨或悲傷。

在同一個墓園裡,還有羅姆人的國王喬瑞(Czori)家族的四塊家族墓地。當年的國王費爾科.喬瑞(Ferko Czori) 的墓大約佔地20平方米。建造皇冠型墓碑一共耗費了25噸印度花崗岩和整整兩個月的時間。在墓碑的一側還聳立著一座國王的白色大理石雕像,雕像的作者是一位居住在義大利的比利時藝術家。費爾科國王的侄子裡卡多(Ricado)說,這塊墓地建於1997年,造價大約相當當地一座別墅的價格。"只有國王才可以享受如此的禮遇",裡卡多說,現在國王的後代們都過著和普通百姓一樣的生活,並不奢華,也沒有特別的照顧。"羅姆民族是個強悍、不屈的民族,僅僅從墓地的規格和檔次,就不難看出我們的社會地位,也能看出羅姆人的強烈歸屬感",裡卡多為自己是羅姆人的後裔感到自豪。

與比拉家族不同的是,這群同為羅姆人的國王後裔不喝酒、也不唱歌,只是靜靜地聚著,分享他們帶來的傳統食品。

作者:麗麗

責編:葉宣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