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會沒有「中國臉」成為德企發展瓶頸
2013年10月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經濟雜誌《資本》(Capital)於本周(10月1日)發表了名為"秘密的世界銀行"(Die heimliche Weltbank)的文章,聚焦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稱其是"沒有營業網點,沒有股東,幾乎無人知曉,在暗處做生意" 的銀行。但它確是世界上實力最強的出資方之一。
作者在文章開頭首先關注希臘向中國政府求救的態度,指出:"之前訪問中國的希臘總理薩馬拉斯(Antonis Samaras)寄希望於包括中遠集團(COSCO),華為和中興在內的中國大型康采恩向瀕臨倒閉的希臘伸出援助之手。中國企業對機場,發電廠以及其他國有企業都非常感興趣。而希臘必須將這些領域出售,為政府財政換得資金。其中最好的消息是,這些明日項目的融資問題今天就有望得到保障。所有這些項目的背後都有全亞洲,乃至全世界實力最強出資方的影子,這就是中國國家開發銀行。"
文章繼續寫道:"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是中國共產黨政權的資金分配機。中國國家資本主義這張大網中的蜘蛛。它能夠決定,各地諸侯和企業能夠為他們的街道、水壩、工業區以及新市鎮建設得到多少資金。它為政府的形象工程融資:包括三峽大壩,上海國際機場或者北京的奧運會。它為中國這個世界新強國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從冰島到南非,從加拿大到東加。"
作者隨後指出:"儘管如此,仍然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家銀行的情況。因為世界上只有少數其他幾家全球性金融機構像它一樣讓人難以看透。沒有外人真正瞭解,這家國有銀行到底都涉足了哪些領域。它沒有營業網點,也不用向任何股東做報告。它要求合同夥伴必須對每一筆交易都守口如瓶。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大約發放了1兆美金左右的貸款,是德意志銀行的兩倍。人們猜測,它涉足的一些風險性領域一旦崩潰,就會給世界經濟帶來類似於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影響。但這一切都不確定。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是世界上最強大的金融機構之一,也是一個黑色的箱子。"
文章在結尾部分提及國家開發銀行在非洲的戰略部署指出:"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出資修建糖廠,非洲聯盟的總部,成立第一個中非私人股權投資基金,並且總是重視資源、資源、資源。合同剛一簽署,中國建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的建築大隊就會緊跟其後。這也是出資方提出的典型條件之一:項目必須承包給中國企業。"
德國企業董事會的"中國糾結"
《南德意志報》則於本周五(10月4日)關注了德國大型企業雖然在中國市場上屢獲成功,但卻不讓中國人進入董事會的做法。指出,中國雖然決定著許多德國企業未來的前途命運。但它們仍然不敢任命中國人進入董事會。作者主要以大眾汽車為例,闡述了這個讓德國企業非常糾結的問題。
文章在開頭寫道:"當德國經理們說起中國的時候,用多誇張的詞都不夠。一會兒說中國是'第二故鄉',一會兒又會在危機時期發出罕見的歡呼。一位德國經理在談到該企業的中國業務時,表示'我們的成長速度已經沖破天花板'。德國人對他們在中國的迅速發展喜愛有餘:他們向那個並不熟悉的國度投資數十億,轉移生產線和研發部門,並為當地創造了數十萬的就業崗位。文化差異?能適應。語言障礙?能克服。政府刁難,技術遭竊?也許有,但只要營業額和利潤能夠增長,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作者隨後指出:"不管是不是故鄉。但德國企業還是怕走出最後一步:儘管中國市場意義重大,但沒有企業願意派一名中國人進入德國總部的董事會。德國各大康采恩在領導層人事安排方面的國際化遠遠落後於它們在生產和銷售領域的水準……因為這事關權力。誰在公司的董事會委任了中國人,就可能很快喪失影響力。"
作者隨後用大眾汽車作為例子,援引大眾中國高層指出,公司大約一年前在董事會中委任中國業務董事的決定雖然不錯,能夠讓中國分公司和德國狼堡(Wolfsburg)總部之間的溝通更加及時有效,也能夠更快的作出決定。但由於這位海茨曼先生仍然是德國人。所以也讓大眾錯過了在文化上適應中國市場現狀的機會。
作者在文章的結尾指出:"相關研究表明,大眾不是唯一一個不願意委任外國人進入董事會德國企業。但接下來德國漢高公司有可能在這一方面扮演先行者的角色。這個位于杜塞道夫的日用消費品生產商曾經多次打破傳統。"董事會主席羅思德(Kasper Rorsted)就是丹麥人。他不久前暗示,有興趣讓一名中國人進入董事會。對於一家獵頭公司的負責人佈施(Tobias Busch)來說,最好的人選就是在德國學習生活過的中國人。他認為,一代年輕的,充滿智慧的中國領導人才正在走向德國企業。多年的德國生活讓他們能夠瞭解雙方的文化,知道如何認真勤奮的工作。這位獵頭說'中國高官的富有子女都去了美國和英國。需要完全靠自己奮斗取得成功的人才會來德國。這也讓其有能力滿足(企業)對他們寄予的希望。'"
編譯:任琛
責編:葉宣
(本文摘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