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甘肅省會蘭州因新冠疫情處於封控管理之下已經數月。一個三歲男孩之死,再次在中國網路上掀起震動。
綜合網路媒體訊息,這名孩子和母親都因昏迷急需送醫,但小區工作人員不予通行,也不同意用公車送病人到醫院。孩子父親撥打急救中心,救護車也遲遲不到。最終在附近居民群情激憤的聲討之下,防疫工作人員才放行。但因耽誤了兩個多小時搶救時間,三歲孩童不治身亡。
有關事件的影片等發帖在社群網站上立刻引起關注,迅速沖上微博熱搜,但很快就被撤下。到周三,與此相關的評論很多也被屏蔽,僅有零星可見。自媒體平台"網易號"用戶"兵叔評說"寫道: "病毒沒有致人死亡,但冷漠的人心卻導致一條又一條的生命離我們而去,最終成為'代價'之一。"
蘭州市七裡河區應急管理局11月1日發布一則通報稱:當天下午,該區西園街道一戶居民"在使用液化氣灶時,2人一氧化碳中毒,經送醫,1人搶救無效死亡,1人目前生命體征平穩"。通報稱事件原因正在調查中。
孩子父親:沒有得到救助
路透社電話聯繫到了離世孩子的父親,這名經營一家肉食店的32歲妥姓男子在電話中表示:"經過第一個卡點時,那裡的工作人員沒有採取行動,他們無視和迴避了問題,可是在下一個卡點我們被攔了下來。"
疫情下中國很多採取封控的地方,居民需要就醫,要經由社區安排聯繫車輛或者放行。這一流程的合理性、必要性早已飽受詬病。從已知訊息看,蘭州這位父親除了撥打急救熱線,還打電話聯繫社區及其他政府部門,但要麼電話打不通,要麼對方互相推諉。
蘭州公安七裡河分局的通報稱:接到群眾求助警情,派警到場處置,"協助群眾將2人送往醫院救治。其中兒童搶救無效死亡"。但脫先生說,是他最後忍無可忍,沖過阻攔,有好心居民幫助叫到一輛計程車,送孩子去了醫院。
警方稱經鑑定,該戶居民"使用液化氣灶不當,造成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但痛失幼子的這位父親對路透社記者說:"我們沒有得到幫助", "我個人覺得他(孩子)是被間接殺死的"。
兩年多來,新冠疫情以及「清零」政策給中國社會帶來不同的問題,例如,經濟增速放緩、失業率上升、民眾出行不便等。近期更傳出新冠康復者求職被歧視的情況。
圖片來源: REUTERS根據亞洲開發銀行今年4月發布的報告,繼2021年中國經濟出現復甦後,2022年和2023年中國的經濟增長將會放緩。原因是中國國內需求低迷的情況仍未改善。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20日對中國今年的增長預期進一步下調至4.4%。這個數字遠低於年初北京設下的5.5%目標。下調主因是中國抗疫採取強硬的清零政策、廣泛封控影響經濟活動,加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加劇了對中國經濟的壓力。
圖片來源: STR/AFP/Getty Images近日一篇題為「我躲在上海虹橋的衞生間,不知道去哪」的文章在網路上引發熱議。文章內容講述了一名新冠康復者求職碰壁,被發現住在上海虹橋車站廁所衞生間,她表示「現在招工都不要感染過陽性的人」。對此,上海市政府表示也關注到相關情況,並指出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呼籲對新冠康復者給予更多的關心,「不能給他們貼標籤,不在他們的工作生活中設檻,不能讓他們生活在不該有的陰影下。」
圖片來源: Koki Kataoka/The Yomiuri Shimbun/AP/picture alliance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6月中發布的最新經濟指標數據,疫情衝擊對就業的不利影響仍然持續。從總體失業率來看,5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是5.9%,16-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是18.4%,比4月上升了0.2個百分點。另一方面,今年中國大學應屆畢業生達1076萬人,比2021年多出167萬人,規模和增幅皆創下歷史新高。中國國家統計局已表示,隨著畢業生投入就業市場,可能進一步加重就業壓力。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在北京以「動態清零」為原則的防疫政策之下,中國希望最大程度地減少境外輸入感染病例的風險,因此一直採取嚴格的出入境管理限制,旅客入境後還必須接受嚴格的隔離。而在中國境內,一旦發現確診案例,就會立即實施大規模核酸檢測和封控。外界預測,健康碼和常態化核酸檢測將成為中國大城市的防疫日常。
圖片來源: Wang Zhao/AFP上海等城市曾經經歷長達數周的隔離,不僅讓許多居民面臨收入損失、家庭分離,吃飯難、看病難也是讓人發愁的問題。在疫情嚴控之下,民眾抱怨民生物資匱乏,快遞物流人力運力不足導致配送不及時,而民眾看病就醫的渠道也受到種種限制。西安封城期間,曾發生過孕婦因核酸檢測有效期超時而在醫院外等待過久不幸流產、心梗患者因無核酸檢測被拒診而不治身亡的事件。
圖片來源: Hector Retamal/AFP/Getty Images中國在防疫期間引入「健康碼「措施。對於各地居民來說,健康碼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另一張身份證,只要健康碼變成紅色,通常就意味著相關人員感染新冠病毒或者是密切接觸者,出行自由就要受到限制。日前在河南則發生了「天降紅碼」的狀況。今年4月,一些村鎮銀行的儲戶發現無法使用網上業務,他們向監管機構提出投訴,要求取出自己的存款,但是始終未能獲得答覆。儲戶於是前往河南村鎮銀行取錢,卻發現自己的健康碼變紅,從而被強制隔離或者限制出行,但他們的核酸檢測都顯示陰性。這起事件在網上引起熱議,人們開始質疑,原本用於防疫的大數據是否遭到濫用,甚至成為「維穩」的工具。
圖片來源: AP Photo/picture alliance在過去兩年半的疫情中,中國進一步縮緊對社會的管控。近日在天津市,有部分民眾因為未按時參加核酸篩查,被以逃避核酸檢測為由列入「失信名單」。旅美的中國人權律師滕彪認為,中國政府利用高科技與其他現代有效監控的技術,對公民社會進行全面的監視與控制,而在疫情期間,中國政府也累積了更多控制社會流動的經驗,可以預期的是,即便疫情結束,這套防疫措施也會持續。
圖片來源: Hecotr Retamal/AFP上海封城後,來自英文run的「潤」一詞成為中國的網路流行詞。除了許多在上海的外國人在解封後逃離上海,連曾為中國的新冠防疫政策叫好的中國經濟學家郎咸平也被指已舉家從上海遷到香港。彭博社援引投資移民諮詢公司Henley & Partners估計,由於嚴苛抗疫加上經濟放緩,約有1萬名中國富人正尋求離開中國。若他們移民成功,將從中國帶走480億美元。
圖片來源: Xinhua/IMAGO 何為「生命至上」?
有網民批評當局通報避談病患求醫受阻的事實,是推卸責任、避重就輕的做法。"類似的事情不只發生了一次,為什麼就沒有應急預案,導致悲劇反復上演?"有微博用戶寫道:"說什麼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們悲慼,不是因為我們看不到末來,而恰恰是因為我們看到了未來。"
離世的孩子剛剛三歲,自出生就被疫情伴隨。有留言說:"好心酸,孩子從出生,到離開,沒過上一天沒有疫情沒有核酸的正常日子,他的認知裡,世界應該就是這個樣子了吧!"
面對輿情洶湧,3日蘭州市官方再度發布長文通報,承認應對處置有不當,並公佈詳細的「調查情況」,試圖從官方角度重現事件的經過。通報稱對孩子的離世「深感痛心和惋惜」,並稱「對此次事故處置過程中暴露出的救助機制不暢通、應急處置能力不強、工作僵化刻板的單位和幹部,將依法依規進行嚴肅處理。 」
通報中透露的一些細節引來網民的不滿吐槽,包括急救中心要求患兒家長先進行「線上診療」、救護車接到指令「停止消殺」才出發、孩子父親因「手拿電話未帶口罩」被城管人員勸返等。有人留言評論:「明明一個120老百姓就能解決的事情到最後成了一部懸疑電影」。
中國各地嚴酷執行"清零"防疫政策,屢屢造成危害到民眾生命、健康的案例,以及荒誕的場景。10月中,河南汝州一名14歲女孩在被隔離期間,患病未及時得到救治死亡,已經引起過輿論的憤怒。
上周,河北保定有一個父親,帶著刀出門給女兒買奶粉,因違反防疫規定,當地出動警察將他截捕。在引起輿情高度關注之下,警方只對他罰款100元,並"解決"了奶粉問題。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讓網民感慨,如今買奶粉,需要持刀並冒巨大危險。
另據第一財經報導,11月2日,中國國家衛健委召開直屬機關黨員幹部大會,傳達二十大精神。會議要求,要毫不動搖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堅決落實「四早」要求,努力以最小範圍、最短時間、最低成本控制住突發疫情;同時「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根本立場和公益性的價值導向」。
(綜合報導)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