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被中國稱為「老朋友」的巴西總統盧拉周二訪華

2023年4月10日

巴西總統盧拉周二將開始對中國的訪問。屆時他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面,雙方將討論包括經貿關係和烏克蘭戰爭等在內的一系列議題。盧拉原定於3月25日啟程前往中國訪問,後因為被診斷出患有流感和肺炎而推遲了行程。

盧拉原定於三月底訪華,因為患上流感和肺炎被迫推遲訪問時間。
盧拉原定於三月底訪華,因為患上流感和肺炎被迫推遲訪問時間。

(德國之聲中文網)因患有流感和肺炎而推遲訪華行程的巴西總統盧拉周二(4月11日)將開啟訪華之旅。這也將是他第5次到訪中國。中國媒體報導稱,陪同盧拉出訪北京的國會議員人數增加到39人。隨同訪華的代表人人數總共達到279人,其中有來自140多個行業的240名商界代表,包括90名農業部門代表。據法新社報導,盧拉將在本周五(14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面。

《北京日報》微信公眾號長安街知事寫道:「盧拉此前就曾多次訪華,推動中巴兩國關係、政黨關係持續深化和拓展,可以說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去年10月盧拉以微弱優勢擊敗極右陣營的時任總統博索納羅,當選巴西新一屆總統。今年1月1日正式上任,77歲的盧拉也以此成為巴西最年長的總統。這也是他擔任巴西總統的第三個任期。

巴西外長維埃拉(Mauro Vieira)對媒體表示,盧拉將和習近平「討論烏克蘭戰爭」。盧拉希望推動他提出的通過調解談判結束烏克蘭戰爭的建議。維埃拉說,盧拉結束對華訪問返回巴西之後將會成立一個「調解國小組」。

盧拉熱衷於讓巴西成為俄烏戰爭的「調解人」。他曾在第二任期內參與伊朗和美國之間的核談判。

去年5月,盧拉在接受美國《時代》周刊採訪時稱,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和俄羅斯總統普丁一樣,對俄烏衝突負有責任,他堅稱戰爭中絕不只有一方有罪。

今年1月,盧拉表示,巴西不會同西方國家一起向烏克蘭提供武器以幫助其抵抗俄羅斯的侵略。他說:「巴西是一個和平國家,(對衝突)不想有任何參與,哪怕是間接參與。」

巴西總統呼籲中國:是時候出面調停俄烏戰爭了!

02:35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上周,盧拉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普丁不能奪取烏克蘭的領土。但也許我們可以討論克裡米亞問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不能什麼都想要……世界需要冷靜下來」。

烏克蘭外交部發言人表態稱,「烏克蘭不會放棄其領土」。

烏克蘭外交部發言人尼科連科(Oleg Nikolenko)在推特上表示:「沒有任何法律、政治或道德上的理由讓烏克蘭放棄哪怕一分一毫的領土。」他表示:「任何恢復和平的調解努力都必須建立在尊重主權以及根據《聯合國憲章》完全恢復烏克蘭領土完整的基礎之上。」      

今年2月24日,中國外交部發布了「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12點聲明。上個月習近平出訪莫斯科的時候曾與普丁就這份立場聲明進行討論。

巴西外長維埃拉積極評價北京提出的和平建議,認為「這些都是和平的基本條件」。

烏克蘭的西方盟友則嚴厲批評習近平的和平建議是在默默支持莫斯科的入侵。

上周法國總統馬克宏訪華期間同中方一起簽署的《聯合聲明》中指出,「雙方支持一切在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基礎上恢復烏克蘭和平的努力」。

但莫斯科方面拒絕接受任何「政治解決」衝突的方案。

巴西總統盧拉的首席外交政策顧問阿莫林(Celso Amorim)上個月在俄羅斯與總統普丁舉行會晤之後對CNN表示,如果說談判和平的大門已經打開,那麼這是一種「誇張的」說法。

此次對中國的訪問是盧拉上台之後的第三次對外出訪,此前他先後訪問了阿根廷和美國。

在江蘇省南通市的港口,一輛卡車正在卸下從巴西進口的大豆(資料照片)圖片來源: Xu Congjun/HPIC/dpa/picture alliance

據中國海關統計,2020年巴西是中國在拉美地區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巴西也將中國看作是在國際地緣政治舞台重塑自己南美大國角色的關鍵助力。

北京方面也將全球南方國家領導者的巴西看作是實施中國戰略和經濟計劃的關鍵性國家。

3月底,巴西貿易和投資促進局發表的一份聲明宣佈,巴西與中國達成協議,允許以本國貨幣進行雙邊貿易交易。雖然該協議不具有強制性,交易過程中仍然可以使用美元,但是很多分析意見認為,這是兩國經貿關係「去美元化」的開端。

2022年中巴雙邊貿易額達到了超過1500億美元的紀錄。

盧拉結束對中國的訪問之後,還將前往阿聯酋進行訪問。

(法新社)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