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西方不承認東烏克蘭「分離公投」

2014年5月12日

親俄勢力稱,東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公投十分成功;歐盟強調不承認公投合法性,威脅擴大對俄羅斯制裁。

Symbolbild EU Ukrain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引起爭議的東烏克蘭親俄勢力組織的關於脫離烏克蘭的全民公投舉行翌日,歐盟成員國外長今天舉行會議,磋商擴大對俄羅斯制裁事宜。

昨天(11日) ,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以及俄羅斯總統普丁推遲公投的呼籲,親俄勢力執意實施了關於新近「建立」的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獨立的全民公決。烏克蘭東部地區親俄勢力稱,在公投中,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分別有近90%及96%的公民贊同脫離烏克蘭,投票率為75%。自任為頓涅茨克選舉委員會主席的利亞金(Roman Ljagin)稱,計票「非常容易」,因為「反對票數量極少、無效票幾乎沒有」。

東烏城市盧甘斯克公投計票(2014.5.11)圖片來源: Dimitar Dilkoff/AFP/Getty Images

頓涅茨克是烏克蘭東部地區的最大城市和工業重鎮。

公投只是第一步

相關地區未來是否象克裡米亞半島那樣加入俄聯邦,不是此次公投的內容。不過,親俄勢力領導成員普施林(Denis Puschilin)稱,公投之後,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將建構「國家和軍事結構」。自任為頓涅茨克「人民州長」的古巴列夫(Pawel Gubarew)在俄羅斯國家電視台上表示,公投意義極其重要,建立新的國家主體只是在獨立國家形成道路上的第一步。

公投只在親俄勢力控制的14個城市或地區舉行。國際社會未派員觀察公投。因此,公投計票結果無法獲得島獨立方面的證實。

此前呼籲推遲公投的俄羅斯總統普丁稱,將在對公投結果做出初步分歧後表示態度。普丁的一名發言人在周一一期的《生意人報》上對公投表示理解,他稱,基輔當局的武力行動使東部地區人民別無選擇。他強調,歐盟和美國威脅強化對俄制裁是「絕對的愚蠢」。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2014.5.12)圖片來源: Yuri Kadobnov/AFP/Getty Images

親西方的基輔中央臨時政府表示公投違憲,不會承認公投結果。烏克蘭過渡總統圖爾奇諾夫今天在議會上發言,稱公投是恐怖主義分離勢力操控的「沒有法律基礎的一場鬧劇」,是試圖掩蓋謀殺、綁架、暴力和其他嚴重犯罪行為的一種宣傳伎倆,必須對公投的組織者「繩之以法」。不過,他同時表示,基輔方面願意同「手上未沾鮮血」、以合法途徑追求合法目標的所有各方對話。

基輔臨時政府昨天已稱公投是純屬違憲的「刑事犯罪鬧劇」,是莫斯科組織和資助的結果。臨時政府指出,總人口650萬的東烏克蘭許多地區未能舉行公投。親烏克蘭媒體報導說,公投過程中發生大量作弊現象。

歐盟成員國協調立場

除基輔政府外,國際社會的大多數也視烏東地區公投非法,不承認其結果。

出席歐盟外長會議的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和英國外交大臣黑格(2014.5.12)圖片來源: Reuters

北約最高司令布裡德洛夫(Philip Breedlove)要求俄羅斯從俄烏邊境地區撤軍。這位美國將軍在周一一期的德國《圖片報》上表示,他期待著俄羅斯遵守其國際承諾、履行國際責任,停止支持暴力武裝分離勢力,從俄烏邊境線撤走其增派的4萬人軍隊。

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本屆主席、瑞士聯邦總統伯克哈爾特(XXX)發表聲明稱,東烏公投不符合烏克蘭現行憲法。歐盟稱公投背離關於緩和烏克蘭局勢的日內瓦協議。法國總統奧朗德譴責公投「毫無意義」,他強調,唯一有效的是計劃於本月25日舉行的烏克蘭總統選舉。

歐盟成員國外長今天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議,就擴大不準入境人員和帳戶凍結人員名單做出決定。迄今,有48人被列入相關名單。據外交圈內人士透露,歐盟外長會議還將做出決定,未來,制裁對象將不僅僅是個人,而且將包括組織和企業。歐安組織主席伯克哈爾特將在歐盟外長會議上闡述該組織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一項計劃。聯邦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稱東烏公投「毫無意義」。他宣佈,明天就將前往基輔,同烏克蘭領導人磋商,並有可能前往烏克蘭東部地區瞭解情況。

東烏城市斯拉維揚斯克局勢持續緊張(2014.5.12)圖片來源: Reuters

公投第二天,東烏克蘭局勢。今天(12日)早晨,在親俄民兵佔領的東烏城市斯拉維揚斯克又發生交火事件。政府軍在斯拉維揚斯克、克拉馬托爾斯克及屬於頓涅茨克地區的克拉斯尼利曼等城市周圍地區繼續實施「反恐行動」。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警告烏克蘭危機可能造成全球性後果。拉加德在周一一期的德國《商報》上表示,對世界經濟而言,烏克蘭危機構成一種「新的風險」,人們很難「測量」這一危機及其對其他國家的「傳染危險」。

來源:德新社、法新社/路透社 編譯:凝煉

責編:苗子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