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西藏倡議組織在柏林抗議

2012年8月29日

梅克爾訪華之際,德國西藏倡議組織在柏林舉行示威活動,呼籲關注藏人自焚人數不斷增多的嚴峻局勢。德國之聲採訪該組織執行主任納迪娜‧褒曼。

Kreidekörper und Porträtfotos von Selbstverbrennungsopfern aus Tibet sind am Dienstag (28.08.2012) vor dem Bundeskanzleramt in Berlin zu sehen. Anlass der Protestaktion "Tatort Tibet" sind die bevorstehenden deutsch-chinesischen Regierungskonsultationen in Peking. Foto: Kay Nietfeld dpa +++(c) dpa - Bildfunk+++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德國西藏倡議組織在柏林的示威有怎樣的訴求?

納迪娜‧褒曼(Nadine Baumann): 周二(8月28日),也是在梅克爾訪問北京參加德中政府磋商之前,我們在總理府門前發起抗議。政府磋商的主要議題是經濟,但我們的抗議旨在向公眾介紹目前西藏的局勢。抗議前,我們向梅克爾女士致信,請她在會談中提及西藏。她曾在過去的中國訪問中,多次這樣做,我們對此表示感謝。與其它許多國家相比,德國在這一議題上十分直率。但當然,要改善西藏形勢,目前所作的還不夠。

德國之聲:德國政府多次談及中國的人權狀況,但也有批評認為,總理近來在這一議題上態度有些軟弱。您所在的組織也這樣認為嗎?

納迪娜‧褒曼: 不,我們不這樣認為。我們定期與德國外交部、政府代表交談,我們多次得到確認,梅克爾在她的許多會晤中會談及這一議題。我們相信她會這樣做。必須說明,她做了許多努力。

德國之聲:德國與中國有緊密的經貿聯繫。您認為,德國是否應借此向中國施加更大的影響?

納迪娜‧褒曼: 當然,我們不會天真地認為,應當抵制中國產品,或者停止貿易往來。那不是我們的意圖。正相反,應當利用這種關係對中國的人權狀況施加影響,推動相關法規的制定和落實。我認為,作為歐盟夥伴國,德國發出了強大的聲音,承擔起了責任。

德國西藏倡議組織在柏林舉行示威圖片來源: Nadine Baumann

德國之聲:由於記者不能前往,有關自焚的訊息難以獲得詳細瞭解。您如何瞭解相關情況?

納迪娜‧褒曼: 今年以來,西藏已第二次受到封鎖。遊客無法進入。記者則久已無法前往。我們一直呼籲,成立獨立的國際調查委員會。關於自焚事件,我們的訊息來源是與西藏保持聯繫的流亡藏人。儘管十分困難,但借助現代通訊技術還是好一些。我們所記錄的案例,通常會核實兩遍、三遍。儘管不容易,但還是可行的。

德國之聲:自從2011年3月以來,已有51位藏人自焚。為什麼自焚事件不斷增加?

納迪娜‧褒曼: 2011年3月,我們當時希望,那只是個別的事件。中國政府也總是稱這些事孤立事件。但是,從那時到現在,已經有51人自焚,其中38人死亡。為什麼人數不斷增加?起初,我們認為這是絕望之舉,後來我們確定,這成為一種新的抗議形式,因為人們看不到其它任何出路。其實多數藏人是佛教徒,佛教不允許自殺。

德國之聲:為什麼近年來自焚事件不斷出現?

納迪娜‧褒曼:因為壓制日益加劇。每個人都處於監控之下,沒有言論自由。藏人的文化身份遭到系統性的破壞,比如藏語言的地位不斷退後。而在自焚事件後,中國政府又進一步加強壓制措施。從西藏回來的人說,那裡被軍事封鎖,街道上是軍車和監控攝影頭,氣氛令人恐懼。西藏的日常生活已令人無法承受。

德國之聲:已辭去政治職務的達賴喇嘛一直呼籲中間道路的政策。藏人對他的辭職、以及他的中間道路如今怎麼看?

納迪娜‧褒曼:達賴喇嘛也呼籲停止自焚。達賴喇嘛將政治職權移交給民選領導人洛桑森格,是非常明智之舉,使得流亡民主政府得到加強。洛桑森格也支持達賴喇嘛的中間道路。但是,藏人中也有不同的看法。對西藏的壓制越持久,反抗必然會越極端化。

「現在必須採取具體的政治步驟,阻止更多人付出生命代價」圖片來源: Nadine Baumann

德國之聲:自焚事件是否會發展成為抗議運動?

納迪娜‧褒曼:這個問題要問西藏的藏人,但我們沒有機會這樣做。自焚成為一種抗議形式,許多自焚的藏人生前呼籲讓達賴喇嘛回去。在目前的情況下,這是不可能的。自焚是一種吶喊,希望國際社會的關注。西藏的形勢外界難以得知,藏人除了犧牲生命之外,顯然看不到其它的可能。現在必須採取具體的政治步驟,阻止更多人付出生命代價。

採訪記者:Sarah Berning 編譯:苗子

責編:李魚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