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西門子:放棄手機部門,是禍是福?

凝煉2005年6月17日

10天前(6月7日),德國著名高技術公司西門子宣佈,將本公司的手機部門全部移至台灣明基(BenQ)公司手下。對西門子而言,此舉意味著甩掉一個每天虧損100萬歐元的「包袱」,對明基來說,則自動獲得西門子相關先進技術,並有望成為全球第4大手機品牌。-儼然雙贏局面。而事實上,這筆交易對西門子利弊如何,實在可圈可點。

5年後,西門子手機將完全隱退江湖圖片來源: AP

業內人士是否認可

走出這一驚人一步的西門子稱,公司由此回到其核心業務,從終端客戶商務脫身,將資源轉而集中於其傳統強項-提供大工業設備,從而有利於西門子的整個業務發展。人們注意到,幾年前,西門子已先後將苦苦支撐的電腦業和家用電器業務從母體解脫。

西門子此舉也頗得某些經濟分析專家認同。他們認為,手機業本身就並不符合西門子作為工業設備供應商的整體形象。因此,毅然脫離手機業務,必然有助於西門子整體效率的提高。

然而,事情尚未過去兩周,人們開始發現,西門子毅然決然之舉所付出的代價十分嚴重。

代價一:失去一大技術領域發言權

西門子是全球範圍對手機研發投入最多、擁有最多相關專利的企業之一,通訊研發技術與人才也在國際上居領先地位。手機部門的轉手他人,意味著西門子未來在該領域失去發言權。

在數字化時代,技術性企業必須擁有3C整合技術能力方能參與全球化競爭,而手機正是最具代表性的3C整合產品之一。而西門子的放棄,無疑顯示了曾為德國驕傲的該公司在這一競爭中無聲的「失敗」。這對以「技術」立國的德國而言畢竟不是一樁榮耀的事情。

此外,即使從宣傳角度說,西門子從手機業隱退江湖,也難說不是一大損失。

儘管西門子去年752億歐元總產值中的主要部分來自發電設備、醫療技術、汽車零件、以及光電技術,但是,在公眾生活中,手機業卻起著最大作用。而正是在該領域,廣告宣傳最為激烈。在該領域的失利,也構成對相關企業形象的最大衝擊。

根據收購合同,西門子在未來數年仍將提供約值2億5000萬歐元的資金與服務,投入手機核心專利的開發、行銷業務的拓展以及共同品牌的推廣,但同樣根據協議,明基將在5年後完全使用自己的品牌和標誌。這意味著,數年後,西門子的名字將不再在手機消費者的眼前出現。對現代人而言,看不見的東西自然是沒有價值的東西,否則,全球廣告業每年得到數千億美元的訂單又讓人如何理解?

代價二:減員難以避免

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明基承諾,至2006年年中,不裁減德國國內的西門子手機部門員工。反過來,這意味著,期限一過,德國這邊的工作崗位便屬難保。西門子手機部門目前共有員工6000人,其中一半在德國國內。明基董事長李錕耀日前在接受德國「商報」採訪時透露:未來,明基-西門子手機在德國國內的生產份額將由目前的40%減至20%;同時將該公司在中國大陸的生產份額從目前的30%提升至60%。相關決定將於2006年6月做出。此外,在手機開發方面,明基也將大幅削減品種,並將開發集中於高價位品牌。目前,西門子和明基各有25個和20個新品種處於開發階段。收購西門子以後,明基將把新開發的品牌數量控制在35個以下。

如果明基實施相關計劃,至少在3年後,德國境內再不會生產西門子手機,其直接後果自然是國內雇員將被大量削減,在坎普-林特弗特的西門子手機生產基地的2000名雇員將失去工作。對此,明基董事長李錕耀明確表示,德國生產成本過高,因此,他不得不把部分生產轉移至亞洲地區。在接受德國「明鏡周刊」採訪時,李錕耀談到了將生產轉移至亞洲的另一個理由:「不指望德國雇員能夠象中國人那樣苦幹」。他清楚,裁員會引起抗議,但他指出,手機市場形勢嚴峻,誰如果拒絕改革,末了,大家都會成為失敗者。

事情緣何至此

西門子與手機分手並非原定戰略。事實上,去年夏天,西門子董事長克來恩菲爾德還強調說,手機業務對西門子及其通信部門而言不可或缺。然而,時過境遷,一年半載之後,公司便將事關6000員工飯碗的手機部門倒手他人,自然也是事出有因。

多年來,西門子手機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從未超過8%,而今年以來,更跌至5.5%,與此相比,芬蘭的諾基亞為30%,美國的摩托羅拉為15%,後來者韓國「三星」手機也從5年前的4%增加到13%。西門子的落伍,原因之一是,在利潤豐厚的高價位,品牌數量太少,而在低價位,定價又太低。由此,手機業帶給總公司的歡樂遠遠少於負擔。

為改變這一狀況,西門子從2001年秋季起就為手機業尋求戰略合作夥伴,力求增加手機銷售量,從而走出赤字低谷。但包括摩托羅拉在內,沒人願意「上船」,沒人對西門子在德國的生產線感興趣。而在這方面,生產成本高還並非最主要原因。最終接手的台灣明基公司董事長李錕耀就明言,高層負責人的頻繁更換是西門子手機部門長期不振的要害所在,因為,頻頻更換的經理層難以做出長期性決定,難以對瞬息變換的市場做出及時反應。

這一錯誤使西門子付出重大代價。不過,明年,隨著承諾期的終結,宣佈大量裁員這一殘酷消息的將是台灣明基人。就公司形象而言,西門子在這一點上或許仍有所「得」?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