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見證了中國文革的德國人

謝菲2009年10月5日

今年69歲的威爾納‧彼恩施蒂爾(Werner Birnstiel)於70年代作為留學生赴北京在東德駐華使館實習。他可謂見證了中國從一個備受文革摧殘,充滿階級鬥爭的國度發展成今天的新興大國的過程。在2009年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彼恩施蒂爾回憶了他最初在中國工作生活時中國給他留下的印象:

很多德國人對中國文革時的「紅寶書」也很眼熟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彼恩施蒂爾先生,您第一次去中國是什麼時間?為什麼?

彼恩施蒂爾:我在柏林洪堡大學學了漢學和經濟專業。1970年8月,我參加了一個學校組織的實習項目,第一次去了中國,到當時的民主德國駐華使館實習,一直到11月初。

德國之聲:也就是幾個月的時間。

彼恩施蒂爾:對,因為當時正是文革時期,外國學生基本都被要求離開中國。

德國之聲:那文革時期的中國當時給您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彼恩施蒂爾:當時的中國處在一個十分艱難的時期。經歷了大躍進,文革開始,充斥著革命進行到底,永遠堅持階級鬥爭等等這些口號,這個國家處在一個政治上混亂,經濟上荒涼的境地。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可能人們對於經濟上的匱乏還感受不多,至少是當時生活在北京的外國人對此感受不多。但我覺得,其他地方的中國民眾一定處在經濟臨近崩潰的地步。我當時的印象就是,其實不僅是印象,而是我知道,中國本國的生產力,比如農業生產僅能勉強滿足民眾的基本需要,而且在許多領域連基本需要都滿足不了。中國的情況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面都趨向惡化。

德國之聲:您當年生活在北京,北京上世紀70年代的城市面貌是怎樣的?

彼恩施蒂爾:當時的北京自然是不能和今天的北京相提並論了。當時北京還保持著傳統的城市風貌,許多胡同,平房,建築風格也主要保持傳統風格。僅有的一些新建築就是北京的城市象徵,比如天安門廣場附近的一些建築,歷史博物館,還有長安街沿街的新建築,北京站,鐵道部等等。除此以外,北京沒有什麼可以稱得上"現代"的建築,這當然同今天的北京完全不同了。

德國之聲:您剛才說在前東德駐華使館實習,您的具體工作是什麼?

彼恩施蒂爾:我們是想去瞭解和認識中國。之前我們在大學裡也學了幾年中文。我們想進一步瞭解這個國家,這個國家的人民,文化。畢竟中國是全世界國土面積第三大國,人口第一大國。

德國之聲:您當年同普通中國民眾有接觸麼?

彼恩施蒂爾:沒有。

德國之聲:完全沒有?

彼恩施蒂爾:當年沒有中國人敢和外國人交往,除非是工作需要,比如在外貿部門工作的人,此外,中國人是不敢同外國人進行私人交往的。文革包含的內容之一也是斷絕同一些國家的來往。當時中國只同僅有幾個國家有政治經濟往來。

德國之聲:文革期間毛澤東是被億萬中國人神化了的"偉大領袖"。您當年有機會見過毛澤東本人麼?

彼恩施蒂爾:我的確見過毛澤東本人。那是1970年10月1日,中國國慶。當天在天安門廣場上有慶典,閱兵,這也是毛澤東露面的最後一次此類大型慶典活動。我們作為前東德使館人員受到邀請,在比較靠下的觀禮台上觀看慶典。天安門城樓上除了毛澤東,還有周恩來,還有彭德懷,林彪,還有"四人幫",西哈努克親王等等。

德國之聲:看著台下的這場慶典,您當時的感受是什麼?

彼恩施蒂爾:我覺得這一切非常可怕,對,我要用可怕來形容。我是德國人,德國曾經有過一段非常可怕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也是將個人崇拜推向高潮。您知道,我指的是納粹時期。這種千萬人歡呼沸騰的場面,閱兵方陣,禮炮贊歌等等,這些在當時蘇聯和蘇聯盟國,其中也包括前東德常見的慶典活動一直給我留下可怕的印象。這種組織和安排萬人一起歡呼慶祝的方式,體現的並不是發自內心的激動,而只是將個人崇拜推至極點。特別是年輕人容易受到感染或者說左右。1970年這場慶典,我還記得,當毛澤東出現在天安門城樓上時,只能聽到廣場上震耳欲聾的歡呼聲,具體喊得什麼根本聽不清。但就是這種個人崇拜也深深融入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我必須說,這是非常可怕的。

德國之聲:您在實習之後又去過中國麼?

彼恩施蒂爾:我大學畢業後,1978年1月開始在北京工作。這是一段對中國來說不同尋常的動蕩的時期,也可以說是轉折的開始。因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使得整個中國實現了政治和經濟改革。這給我本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我也要說,這一政策改變是積極的和正確的。中國在經過了幾十年的探索階段,終於實現了新開端。

德國之聲:您今天的工作和生活還同中國有關聯麼?

彼恩施蒂爾:當然有。我現在的工作就是介紹德國中小型企業到中國去發展,我幫助他們涉足中國市場,利用我在中國的一些關係夥伴,協助他們進行合作。我本人也經常去中國,每年基本去四,五次,每次至少呆兩周。主要去北京,天津,因為天津的新開發區有許多商機。我也常去中國北方其他一些城市。

德國之聲:今天的中國給您留下怎樣的印象?

彼恩施蒂爾:中國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可以說是全世界最令人矚目的變化。中國告別了搞階級鬥爭的"毛時代",轉而以發展經濟為工作重點,這是一個正確的,也是令人高興的變化。中國走的是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路線。這當然是不同於美國或德國的經濟政策。而中國的經濟發展也是帶來巨大的社會問題的,這也是西方特別關注的問題。但是我也要說,別忘了,中國有13億人口,這是美國人口的4倍,歐盟人口的2倍,面對這麼大的人口基數,還要保持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平同步,這是個非常困難的任務,這麼難的任務除了在中國在其他國家都還沒有出現。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