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觀「交匯- 中德科學交流與合作展覽」

蘭多2006年2月19日

就在西方企業大舉進入中國市場賺的缽滿杯盈的同時,所謂中國在與其合作過程中偷竊技術的指責聲也不絕於耳,聽得多了,不免覺得郁悶,因為「偷竊」聽起來總不是滋味兒。悉聞, 以「交匯」為題的中德科學交流與合作展覽2 月15日 在德國北部城市明斯特舉辦,我隨即踏上火車前往,

中德科學技術交流合作展在明斯特圖片來源: DW

步入位於明斯特市中心的現代化購物中心內二樓的展覽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四個表情嚴肅, 形態各異,威風凜凜的秦始皇兵俑。旁邊紅底白字,中德文對照並以交叉線條蘊含「交匯」含義設計的廣告牌簡潔大方。因為開幕式晚上開始,所以展廳裡人並不多, 但也看到了幾張中國面孔。由於購物中心二樓橢圓形的建築結構以「中國在德國」 「德國在中國「為標題兩國在自然科學領域成功交流合作的圖文展板倚牆排列四周。依次瀏覽過去,從秦始皇兵馬俑到被發現的X射線源,從尋找疾病基因到研究碳素,提高化肥利用率促進農作物生長獲得高產,從建築聲學到長江流域洪水災害研究等等,中德兩國自1986年以來在科技領域的交流合作廣泛深入,真可謂碩過纍纍。 我是學社會科學專業的,不過兩國對疾病基因的研究還有就長江流域的氣候變化、洪水防護進行的這些造福人類的合作研究竟也吸引我一口氣讀完了展板上的中德文介紹。

展廳不大, 所以很快我就轉到了展廳的邊隅一角,駐足於「中德科學文化交流的先驅 」的展板前。中德科學交流與合作歷史悠久,那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名人物的名字迄今依然璀璨絢麗。從徐光啟到德國耶穌會士湯若望,從康熙皇帝到德國著名學者萊布尼茲, 他們共同創建了溝通中德科學技術交流的橋樑。如今, 步其後塵,眾多的中德學者已經並且正在繼續譜寫著兩國科學交流與合作的歷史。

展覽開幕式結束後,我見到了負責這次展覽的德國德意志研究聯合會公關部主任迪特‧胡斯肯先生。聽他講,「交匯- 中德科學交流合作展覽」 自1998年先在中國十個城市展出, 獲得巨大成功後,開始在德國巡迴展出。 因為好奇我想更多瞭解展覽在中國展出時的情況,遺憾的是胡斯肯先生對展覽在中國如何成功只以「雙方在科技領域加強合作,支持年輕科學家搞研究, 展覽使人們對不同文化的瞭解加深」 等職業化的公關話語做了解釋,不免讓我有些失望。

就在胡斯肯先生忙著招呼接受邀請參加開幕式的客人們的時候,我走到放滿展覽期間為參觀者們提供的訊息冊桌前,翻閱了幾乎所有的傳單手冊。除了展會內容的詳細介紹外,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德國德意志研究聯合會創辦的小雜誌。小雜誌主要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德國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項目以及與中國的合作項目,並對主持研究項目的青年科學家作了介紹,讓人感覺到研究聯合會對人才的高度重視。

倘佯瀏覽中,不知不覺間已到了晚上9點多鐘, 展廳裡的人似乎多了一些。因為與明斯特的朋友有約在先要去看她,我只好收回落在展板中穿插的德國新天鵝堡和長江三峽兩張巨幅圖片上的目光,準備去乘車。走到展廳所在的購物中心的大門口,回首望去,紅白相襯,中德文對照的「交匯」二字在大廳柔和的燈光下非常醒目,不禁然我又想起那些對中國所謂「偷竊技術」的指責。 「交匯」以中文釋義,是交流,融匯的意思,而在字面意思的背後,我想這兩個字蘊含更深的是兩國間交流合作的相互信任的友誼。中德兩國交流合作歷史悠久,「交匯「二字正是對著這份深厚友誼的最好寫照。對於那些既與中國合作又指責中國偷竊技術的真得讓人費解

−−合作難道不是雙贏雙利的事情嗎?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