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解決領土爭議是關鍵」

2013年5月21日

中國總理李克強訪印期間,雙方達成共識,進一步加強雙邊關係,尤其是經濟合作。德語媒體指出,以領土爭議為標誌,中印兩國間依然缺乏政治互信,成為建立全面密切關係的最大障礙。

LEH, INDIA - OCTOBER 4: The of Basgo Monastery, a world Heritage site on October 4, 2012 near to Leh in Ladakh, India. Ladakh, nestled between the Kunlun mountain range in the north and the main Great Himalayas to the south, was once an ancient Buddhist Kingdom and for over half a century now, a strategic military outpost for India. Ladakh, sharing borders with both China and Pakistan, has seen an increase in tourism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an alternative to Nepali Himalayan treks. (Photo by Daniel Berehulak/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Daniel Berehulak

(德國之聲中文網)印度成為中國新任總理李克強的首訪之國,顯示新德里對於北京的重要意義。5月21日一期的《新蘇黎世報》刊登的一篇記者發自新德里的報導指出,邊境衝突繼續給印中兩國關係蒙上陰影:

「自50年代起,中印邊界走向就引起爭議。印度聲稱對中國所控制的位於西藏西陲的阿克賽(Aksai)擁有主權。北京則對位於印度東北部的阿魯納恰爾普拉德什地區(Arunachal Pradesh)提出主權要求。1962年,發生一次讓印度蒙羞的短期戰爭後,兩國關係跌入谷底。過去10年裡,雙邊關係雖有所緩和,但迄今的15輪正式談判毫無成果,人民解放軍的「挑釁行為」一再引發嚴重外交危機。

印度民眾不滿中國軍隊進入「印度領土」圖片來源: Reuters/Amit Dave

「在印度媒體中,每一次衝突事件都引起憤怒,在最近一次事件發生後,一些評論員呼籲新德里取消李克強總理的訪問。在中國,受官方控制的媒體則根本不提及這一議題。在印度,人們迄今都在猜測最近一次(邊境)事件的背景。一些專家相信,這次事件是(中國)陸軍同海軍之間內爭的結果。另一些專家則確信,越來越傲慢的中國人此次是要有意羞辱印度人。印度總理辛格先給北京一個寬限期。他對侵犯邊界事件作出謹慎反應,依然熱情接待了李(克強總理)。」

《新蘇黎世報》的文章接著指出,美國近年來將印度放在其新亞洲戰略的中心位置上,以作為對不願合作的中國這一強權的平衡物。對印度而言,這意味著需要在美中之間保持均衡:

「數年來,印度不得不承認,中國在經濟和軍事上都更佔優勢。新德里當然要避免搞壞同這個大鄰居的關係,因而,便小心翼翼地採取平衡術。對經濟學家李克強而言,印度之行的要務是改善兩國間的經濟關係。」

足夠增長空間?

《法蘭克福匯報》在對李克強訪印之行的報導中也注意到兩國政府領導人都強調要增進互信、加強合作、面向未來:

李克強總理本月19日抵新德里訪問圖片來源: Raveendran/AFP/Getty Images

「雙方還達成共識,解決延續了數十年的邊界爭議。這一爭議使雙邊關係長期受到影響。今年4月,印度指控中國武裝力量進入喜馬拉雅一個人跡罕至地區印度實控區內幾乎20公里處,至最終撤走軍隊,雙方士兵對峙長達3星期。

「李在新德里表示,沒有印度和中國之間的戰略互信,就不可能有『世界和平』,邊界衝突是歷史遺留的產物,雙方都希望解決。……辛格表示,雙方都有願望,徹底解決爭議。

「兩位政治家都談到了『分歧』和『問題』。李表示,共同利益要多於分歧。辛格補充道,這個世界為兩國的增長努力提供有足夠的空間。」

摘編:凝煉

責編:洪沙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