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訪青島斯蒂爾公司看德中企業文化碰撞

Benjamin Wuest2008年7月5日

生產成本低廉是德國企業進駐中國的主要原因。到目前為止,已有4500家德國公司在中國安家落戶,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200家的速度增長。不過,在中國站穩腳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在日常工作中中西兩種不同的社會文化隨時都會發生碰撞。記者走訪了位於青島的德國電鋸生產企業斯蒂爾公司,給德國之聲發來如下報導。

等待著奧運的青島圖片來源: AP

雖然生產車間裡的機器運轉聲和在德國或者美國沒有什麼兩樣,但其它不同的地方就太多了。一個外國企業要想在中國獲得成功,光靠先進的技術是不夠的。由於薪水水準低,中國最重要的資源就是勞動力,是人。不過,中國人的為人處世和西方人迥然不同。斯蒂爾中國公司的生產主管約根‧雷曼說:"在這方面可以看到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最明顯的是,直截了當是德國文化的突出特點。我們非常習慣於直接批評,進行專業上的爭論,非常建設性的爭論,目的是為了改進和提高。我們把公事和私人生活分得很開,這方面我們完全沒有問題。"

與中國人相處,尤其是中國人的工作方式對歐洲人來說都非常陌生。在中國,人們很少進行公開的批評。這和中國的教育有關。比如兒子不可以批評父親,父親不可以批評政府。談話中必須顧及別人的面子,不要讓別人出醜。因此,批評也往往是婉轉的, "這對我們德國人來說很難把握,容易引起誤解。而且員工也不習慣被批評,他會覺得自己受了委屈。因此我們必須盡量去相互理解,相互靠攏,以便更好地互相瞭解,更好地合作。"

斯蒂爾公司從2006年9月起在中國生產,它面對的是與西方完全不同的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在這裡,集體高於個人。中國人很少像西方人那樣喜歡當出頭鳥,他們更多地把自己看作一部機器上的一個小齒輪。等級制度對中國人來說很重要。 斯蒂爾公司的經理們觀察到,這裡的工程師自己不會拿上螺絲刀去做一個技工分內的工作。因為他們是工程師,而不是技術工人。

此外,面對複雜的問題,需要自己去尋找解決的辦法的問題,需要發揮創造力的問題,中國員工往往非常發怵。品質監控主管鮑曼的孩子上的是中國的幼兒園,他瞭解到,中國人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是從小養成的,"幼兒園大家一塊兒拍手,一塊兒畫一棵樹,畫成什麼樣子都是規定好了的。也就是說,中國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們很少的自由度。但是,在我們的廠裡,我們對員工的期待是不同的,我們希望他們共同思考,不斷思考,不要有事先形成的框框。這些都是員工們首先必須學習的。"

不過,斯蒂爾公司的兩位主管都一致認為,中國員工具備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他們都非常有積極性,工作非常投入,非常肯學習。雷曼說: "我們可以星期五晚上才臨時決定星期六加班,只要告訴員工們就行了。就算事先沒有計劃,星期六開工也是沒有問題的。"

除了靈活性外,另外一個重要的優勢是沒有那麼多官僚主義。不用一一寫訂單,遞申請," 在這裡問題很容易就解決了。有時一夜之間就可以解決問題。因此我們可以比在歐洲效率更高。"

鮑曼和雷曼試圖去理解中國人,因為只有這樣,斯蒂爾公司才能在中國站住腳。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