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上海合作組織走向「替代華約」?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5月30日

在莫斯科舉行的中、俄、哈、吉、塔、烏上海合作組織第三次峰會表明,這個只有兩年生命的國際集團終於告別純言論,進入了實質性階段。最重要的是兩點:聯合軍事演習;固定機制的設立。

莫斯科會晤圖片來源: AP

上屆中國人大期間,一名俄羅斯記者提問,中國是否將與俄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朱鎔基總理顧左右而言他,闡述了一番中國不結盟,不稱霸的原則,道理。

1996年4月,中國江澤民主席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總統在上海首次共同會晤,「上海五國」會晤機制正式建立。2001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建立。2002年6月,上述5國加上烏茲別克斯坦,6國元首在聖彼得堡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憲章」。

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說法發生了變化,先是「中俄建設性夥伴關係」,後來就成了「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在戰略夥伴關係的說法確立時,朱鎔基還在台上。

在這期間,世界上發生了很多事:北約東擴,俄羅斯以西悉數「北歸」,而俄國顯然與北約無緣;伊拉克戰爭,一方面說明美國可以置聯合國於「度外」,另一方面,美國、西方軍事力量的強大也給俄中等國提了個醒;中國開始從只關心國內經濟發展的故意形象中脫離出來,大有參與世界一把的氣勢,俄國更是如此;中國經濟繼續迅速發展,跟西方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俄國等新東方國家經濟也開始了健康迅速的發展;伊拉克戰爭後,美國國內一些軍事專家甚至開始探討5至10年內對俄國發動戰爭的可能性......

在這些「大背景」下,中、俄等國更急於「保護自己」。在5月29日莫斯科上海集團6國第3次首腦會議上,匆匆地走向了「實質性」,是這一系列發展的必然。

「實質性」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6國國防部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武裝力量聯合反恐演習」的備忘錄,這個由6國武裝部隊首次聯合舉行的演習將在今年秋季進行;二是,決定在北京設立上海合作組織秘書處,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設立地區反恐怖執行委員會。由現任中國駐俄羅斯大使張廣德擔任上海合作組織首任秘書長。

首次6國聯合演習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這個意義首先在於,一個新的軍事合作集團實際上形成了。這個演習名為「反恐」,恐怕是避免過於刺激美國,給人以取代華沙條約組織之嫌。但反恐也好,反什麼也好,這總是一次聯合軍事演習,總是首次軍事上實質性的合作。

第二個意義在「反恐」本身。這些國家,尤其是中國和俄國,也確實需要反恐。中亞上海組織成員國裡有許多來自中國新疆的維吾爾人,據稱在那裡發生的一些針對中國人的恐怖襲擊與東突有關。而俄國則有車臣問題和其它少數民族問題,莫斯科大型綁架事件至今令人記憶猶新。

設立固定組織是上海合作組織邁出的另一大步。這象徵著,一個集團真正形成了,有血有肉了。而不再僅僅是口頭上說「戰略協作」。

胡錦濤在莫斯科談了「四項中心任務」,第一條就是:「加快組織的機制化建設是當前上海合作組織面臨的首要任務」。第二條就是「深化和拓展安全合作一直是上海合作組織的工作重點。」一個是首要任務,一個是工作重點,再明確不過了。

安全可以理解成面對恐怖主義的安全,但也可以理解成國防方面的安全。面對超強的美國,強大的北約,尤其在伊拉克戰爭後,中國、俄國和其它國家都加強了這方面的憂慮,從而認為必須加強這方面的合作。

但是,胡錦濤還說了個「四個堅持」,第二個堅持是:「毫不動搖地堅持安全和經濟合作為重點」。把安全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第三個堅持是:「毫不動搖地堅持不結盟、不針對其他國家和組織,廣泛交往、廣為合作的對外開放原則」。

顯然,中國和俄國要避免太扎眼,要避免給人以「替代華約」的印象。從力量上說,俄國雖然與蘇聯時代比失去了東歐一大片,但卻換來了一個龐然的中國盟友,並沒有失。從關係上說,今日的俄國和今日的中國早已都跟美國成了朋友,至少是若即若離的,冷戰時代不會輕易回來。從經濟上說,這幾個國家跟美國和西方已不再是互相隔離,而是「相互滲透」了。因此,真正意義上的「華約」是不會回來的。但是,這個世界上確實出現了第二個政治軍事集團,雖然它跟第一個集團不能說是對立的,但大概總可以說是相互防範的吧。

不是「替代華約」,但也是「替代華約」,只不過意義上不同了。白馬非馬,真的不是馬嗎?胡錦濤說堅持「不結盟」,但是這不是結盟,又是什麼呢?鬆散的合作?明明已經不再鬆散。話說回來,結盟又有什麼可怕?只要第二句話「不針對其他國家和組織」是出於真心,又有何妨?

(平心)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