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中國簡單利用了市場規則

德國之聲中文廣播部主任 馮海因2006年2月20日

在磁懸浮列車的技術方面,德國人有兩種意見:一種人為德國享有這種技術感到驕傲,而另一種人把這看成是一種冒險活動。由於在本國受到質疑,所以德國目前僅在上海修建了一條30多公里長的磁懸浮列車試驗段。最近有消息說,中國人準備自力更生修建磁懸浮鐵路線。這一消息在德國引發了有關技術轉讓及技術剽竊的討論。

明天出口到非洲的磁懸浮來自中國?

中國打算自己製造磁懸浮列車的消息引起德國輿論的轟動。因為德國在上海修建的磁懸浮列車試驗段通車已經三年了,德國公司還將磁懸浮技術轉讓給了中國人。由於2010年將在上海舉行國際博覽會,因此參與修建磁懸浮試驗段的蒂森克魯勃公司和西門子公司希望,能夠承接修建上海至杭州150公里長的磁懸浮線路的工程。

而在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即將訪問中國的前夕傳出中國要自己製造磁懸浮列車的消息不得不令人產生疑問。據稱中國人試圖以此給德國施加壓力。就是說,如果中國政府讓德國公司承接上海至杭州路段的工程,那不僅價格要低,還必須向中國人傳授更多的技術及工藝。

德國公司如果這樣做了,那就是給自己的未來樹立了競爭對手。中國是一個不重視智慧財產權的國家,假冒產品是中國經濟的一個大問題。德國駐中國對外經濟辦事處工作人員施密特講述道:「所有行業都深受仿冒之苦,不論是汽車製造業,製藥業還是食品生產業。有完全仿冒的產品,就是說,產品除了外表以外百分之百是假的。另外還有部分假冒,即產品中的部分零件是假冒的。對公司來說最可怕的是,這些仿冒產品不只在中國出售,甚至還出口到國外。」

中國的合資公司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據統計,中國目前有50萬家合資企業。過去的15年中,這些外國公司在中國的直接投資高達5000億歐元。除此之外,外國公司還為中國帶去了技術。中國人掌握了技術以後將會有一天生產自己的產品。謝倫是經濟周刊駐北京的長年記者,他告知:「汽車製造業及其它一些行業都有這樣的例子:中國人先同外國人一起開辦合資公司。等他們弄明白是怎麼回事兒後就會成立獨資公司來生產這個產品。有些產品甚至比原先的還要好。」

汽車製造業的例子最為突出:中國人幾乎是白手起家。中國在外國人的幫助下,在幾年內就形成了自己的汽車工業。他們的汽車不僅在中國銷售,甚至還打入了國際市場。2005年,中國首次在法蘭克福國際汽車博覽會上展出了自己品牌的汽車。不僅如此,這一年中國的汽車出口量第一次超過了進口量。這裡技術轉讓就特別顯示出了效率。中國汽車製造商同時與多家外國公司合資。比如與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合資的上海汽車廠就同時與通用,菲亞特及奇亞等汽車公司合資。

而現在中國又有了雄心勃勃的新計劃:中國打算在下一個五年計劃中製造出能夠載150到200乘客的客機。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去年年底簽署購買150架空中巴士合同的條件是,在中國建一條空中巴士生產線。經濟周刊記者謝倫指出,中國在這裡簡單的利用了市場規則:「中國討價還價的條件十分好,因為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正常運轉的大市場。因此外國的大企業,也包括中型企業都必須設法在中國尋求一塊立足之地。中國也就利用了這個機會吸收外國的新技術,洋為中用。」

空中巴士總公司副董事長安德斯顯得已經接受了這一不能扭轉的現實。不久前他在商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在一個已經形成了世界性知識經濟網路的時代你不可能長久地獨自享有一項技術」。德國駐上海總領事勒爾對技術轉讓也持冷靜的態度:「德國企業以樂於轉讓技術而聞名。它們也有這樣的魄力,因為它們的工藝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對此,中國人比德國人還清楚。很多領域技術半衰期的時間很短。德國企業只要能夠把握好轉讓技術的時間點,他們仍舊能夠保持技術上的領先地位。我的印象是,正是由於德國人樂於轉讓技術,德國企業才能夠比較順利地進入市場。但德國企業也要注意,在今天轉讓新技術的時候,要保證明天就能夠發展出更新的技術來。」

一個企業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研究及發展領域中投入大量的資金。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