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別氣餒,德國和美國!

2020年8月10日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訪歐,繞開德國;德國外長更願造訪莫斯科。德國之聲駐首都記者Jens Thurau指出,跨大西洋關係處於低點。

Symbolbild Deutschland-USA-Beziehung
跨大西洋關係裂痕明顯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oonar

(德國之聲中文網)人的確會傷感——下面這段故事聽上去的確會讓人有恍如隔世之感:1994年,當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出現在布蘭登堡前,受到成千上萬柏林人歡呼時,作為一名較年輕的記者的我就在現場。克林頓向人們高呼:「一切都是可能的,柏林自由啦!」

此其時,永遠進取的美國精神與德國和柏林恰相契合。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國使德國統一成為可能;美國給我們帶來了民主制,起初在西部,現在,則是在整個德國。

蓬佩奧不來柏林,馬斯寧願去莫斯科

下星期,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到訪歐洲。他會去波蘭、去奧地利、去捷克、去斯洛維尼亞。他稱,這些國家都是美國的偉大朋友。對德國,他隻字不提。

本文作者

與此同時,因參與被美方視為眼中釘的北溪二號天然氣管線項目,3名美國國會參議員威脅制裁位於德國東北部的薩斯尼茨(Sassnitz)渡輪港。而就在蓬佩奧遠遠繞開德國作歐洲之行的節骨眼上,德國外長馬斯將動身前往莫斯科。

偏偏是莫斯科。這可是新冠危機以來的第二次真正重大的出訪——此前,他只去過以色列。訪問華盛頓嗎,根本不予考慮。這真是糟糕透了!

跨大西洋關係領域,一切都停滯了。同那位頭腦昏亂、動不動就憤怒的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没法打交道,對這一點,人們早有體會。也因此,德國政府致力於維持低一些層面的聯絡,集中精力為迎接川普之後的時代多少保持住聯繫。然而,德國人早已明白,雙邊關係再也不會像1994年,或更遠一些,像甘迺迪總統如救星般被歡呼的1963時一樣。

看法改變

就當下的具體爭議點而言,它涉及美國人早就認為過低的德國防務支出;它涉及美國從德國撤軍——某些人說,這是覺得自己未得到梅克爾總理足夠尊重的川普的報復行為;它涉及上面提及的俄羅斯通往的天然氣管道。其實,所有這些爭議議題只是表面現象。

核心的問題是,德國人對美國、美國人對德國的看法改變了。那個具有無盡可能性的國家,那個曾被視為確保我們的安全的「好心的霸主」,與我們漸行漸遠,將目光首先投向國內,抑或,朝向了太平洋。而我們,德國人,則對美國國內的警察暴力、不可理喻的擁槍狂極其成千上萬的罹難者、糟糕的社會差異、在推文上不可一世的總統、兩極化社會嗤之以鼻。

社會分崩離析

但我們更應看看我們自己。在美國發生的事情——否認大瘟疫危險、種族主義、加劇的內政對立陣線——皆屬糟糕。然而,在我們這裡,社會也愈來愈分裂,民粹主義人士和陰謀論者到處叫囂。而若有朝一日美國失去了其民主核心,歐洲和位於其中心的德國就將帶著曾被稱作「西方價值共同體」的東西,煢煢孑立。我們勢將難以捍衛這一共同體。而在歐洲,也並非所有人都無保留地遵循那個傳統的美國理想。

但是,我不放棄希望。在美國、在德國,都還有著他們:歷來沉默的多數人。他們認為,民主制是自為價值,無論有多少問題,它依舊是所有政體中最好的。他們認為,美國和德國有著共同的價值,也應攜手捍衛之——儘管眼下看來不現實。

2008年7月,被選舉為美國總統前的歐巴馬在柏林,受到20萬人歡呼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 Jensen

希望所在

共同點會如何快速重返,從以下這一歷史的一幕就能看出:喬治‧沃克‧布希治下的困難年份之後,年輕的參議員巴拉克‧歐巴馬在柏林的凱旋柱前對20萬德國人做了演說。所有人都充滿希望,因為,他們感覺到了,這個人將成為總統。而這一幕並非發生了很久,不過才12年。別氣餒,美國和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