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體育

評論:厄齊爾與成熟球星的煩惱

Tobias Oelmaier
2019年12月17日

球星厄齊爾發推對維吾爾表示聲援,引起中國強烈憤慨。德國之聲評論員Tobias Oelmaier認為,厄齊爾立場鮮明的表態之所以引起軒然大波,是因為在言論自由和經濟利益之間,體壇明星們陷入了取捨兩難的窘境。

Großbritannien, London: Fußball: Premier League | FC Arsenal - Brighton & Hove Albion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Bildbyran/Zuma Press/V. Wivestad

(德國之聲中文網)人們心目中理想的體育明星應該是什麼樣子呢?毋庸置疑,比賽成績最為重要。但是,現如今光憑成績好似乎還當不了明星。他或她還要有出眾的外表,個性、魅力以及機敏的言談也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社群網站上粉絲必須成千上萬。有了這一切,他或她才有望成為完美無缺的體壇明星。

更為重要的是,體育明星要有棱有角,觀點鮮明。這樣的運動員更受媒體和粉絲的歡迎。無論是對教練、技戰術或專業體育協會,還是對手或政治議題,大家都希望運動員能多多發表看法。尤其是當運動員參賽的國度,至少在西方人看來,不符合民主、人權和法治標準的時候,這些運動員就更應當暢所欲言了。這種情況下,運動們不僅應當努力取勝,更應當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

名人的力量

只要這些觀點發自肺腑,它就會擁有真實的感召力。比如,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上,美國黑人短跑運動員史密斯(Tommie Smith)和卡洛斯(John Carlos)發起的黑人力量運動,拳王阿裡的反越戰爭民權倡議以及1994年澳洲短跑運動員弗萊曼在賽場上呼籲國際社會關注澳洲原住民的境遇。最近也有很多引起關注的例子,比如,美國橄欖球星科帕尼克(Colin Kaepernick)抗議美國警察對黑人施暴,以及美國女足隊員梅根‧拉皮諾(Megan Rapinoe)發起的反歧視運動。

評論作者Tobias Oelmaier

這些運動員都在為自己信奉的理念而大聲疾呼,而這種理念也早於超越了體育的范疇。於是,人們也期望其他的體育明星同樣能借助自己的知名度,為弱勢群體和被壓迫者仗義執言。足球明星們早應該就俄羅斯和卡達的人權狀況發聲。田徑選手們也應當就中國的政治環境或巴西的貧富差距表明自己的觀點。運動員們對這些話題是否有深入瞭解,並不重要,他們也不需要成為社會和政治問題的專家。

政界無能 體壇更應仗義執言

在政治手段不能奏效的當下,人們普遍希望體育界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可以同中國做生意嗎?當然可以,只要有利於我們的經濟,何樂而不為呢。但是,同時也應譴責奧委會將主辦權交給北京。有必要修建連接俄羅斯和歐洲的第二條天然氣輸氣管道嗎?當然有必要,因為現代化的社會離不開能源。但同時也應提請國際足球總會注意,讓俄羅斯承辦2018年世界盃是件恥辱。

但是,當一個運動員發表了不合時宜、違背主流觀點的看法時,麻煩就隨之而來了。這裡當然不包括那些宣揚種族歧視、有悖人性的觀點,這類言辭受到譴責和遏止是理所當然的。厄齊爾的例子就很說明問題。2018年世界盃前夕,厄齊爾同土耳其總統奧爾多安合影,後來乾脆邀請艾爾多安做他的證婚人,這件事在德國引起了渲染大波。殊不知無論大家喜歡與否,艾爾多安都是位民主選舉產生的總統。合影事件不斷發酵,最終厄齊爾不得不結束其德國隊國腳生涯,厄齊爾本人、媒體、德國足協以及廣大球迷,直到今天仍對此事件耿耿於懷。

家鄉人眼中的厄齊爾

01:18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厄齊爾 - 對與錯的碰撞

現在厄齊爾再度發聲。他發表推文,批評"穆斯林兄弟"對中國政府打壓維吾爾人一事"默不作聲"。按照西方的自由民主理念,他這一次的表態絕對是正確的。中國方面也很快做出了回應。中共宣傳喉舌《環球時報》警告阿森納隊將面臨"嚴重後果",並形容厄齊爾思想混亂、"肆無忌憚"。中國央視還臨時取消了阿森納對陣曼城的英超比賽。

事件發生後,阿森納管理層的表現極為糟糕。該隊立即和厄齊爾的推文撇清關係。阿森納在其中國微博官方賬戶發表聲明稱,厄齊爾的言論只代表他個人觀點。阿森納為什麼會發表這類有氣無力的聲明呢?道理很簡單,阿森納參股了一家中國餐飲連鎖店,和其他歐洲俱樂部一樣,阿森納也非常看重巨大的中國市場。阿森納管理層似乎是要說:運動員可以有個人觀點,也可以發表他們的觀點。但是這些觀點絕不可以揭露時弊,更不能損害經濟利益。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