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德國必須了斷梅克爾的中國情結

Ashutosh Pandey
2021年9月24日

多年來,柏林一直縱容中國,希望數以億計的歐元投資能促使中國放棄獨裁。德國之聲記者Ashutosh Pandey認為,北京的好戰態度表明,這種策略已經適得其反。

Deutschland China Angela Merkel Xi Jinping
梅克爾在任16年訪問中國10多次圖片來源: Michael Kappeler/dpa/picture-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總理梅克爾可謂盡其所能促北京改弦易轍。16年任期內十幾次出訪中國證明了她對「貿易促轉變」的信念。

德國公司在中國投資數十億歐元,為這個快速發展的國家帶去亟需的製造技術。得到大量補貼的中國公司很長時間在歐洲市場通行無阻,將具有戰略意義的當地企業變為囊中之物。人們希望,緊密的經濟關係將促使北京放棄獨裁政治,擁抱自由、民主的價值觀。

然而,梅克爾的驕縱慘遭失敗,北京在習近平主席的領導下變本加厲。它侵犯新疆維吾爾穆斯林的人權而不受懲罰,鎮壓香港民主活動,建造非法島嶼,以貿易戰欺負他國,把窮國推進債務陷阱。

和北京保持良好關係

梅克爾的最大失敗在於她不知道何時停止討好北京,何時劃定紅線。她甚至在最後一次正式訪問中國時也試圖加強貿易關係,還帶上一個由德國商界領袖組成的大型代表團,而那時,支持民主的抗議活動正席捲香港。

2019年,一直在北京促進其利益的德國聯邦工業聯合會(BDI)將中國定性為一個 "系統性的競爭對手",並總結道,中國 「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發展成為市場經濟或擁抱自由主義」。

儘管如此,梅克爾還是繼續推行她的親和政策,儘管這意味著在中國未簽署國際勞工組織廢止強迫勞動公約的情況下,強行推動歐中投資協定。人權組織一直呼籲中國簽署該公約並指責新疆有奴役勞工的現象。

更有力的中國政策

隨著梅克爾即將離任,柏林應該抓住機會,對中國採取強有力的立場。有著慘痛納粹歷史的德國必須尋求與包括美日在內的志同道合的國家建立聯盟,讓北京為壓制人權付出代價。

維持現狀不是一個選項。新政府將面臨更大的壓力去強烈譴責北京並採取行動。

柏林對違反歐盟核心價值觀的做法採取強硬立場,可能會將那些對梅克爾不惜代價推動商業的做法感到失望的成員團結起來,並幫助該聯盟最終對這個亞洲大國採取共同政策。

對中國的虛張聲勢

梅克爾的戰略主要是出於對中國可能對活躍在中國市場的德國公司進行反擊的擔心,因為中國是最有利可圖的市場之一。但也許她沒有意識到德國對中國的份量比她想像的要大。當柏林與它的盟友合作時,其影響力會成倍增加。

德國之聲編輯Ashutosh Pandey圖片來源: DW

雖然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貨物貿易夥伴,年貿易額超過2000億歐元(2370億美元),但它不是德國貨物的最大目的地。換句話說,德國從中國購買的產品多於中國從德國購買的產品。德國公司在中國的雇員超過一百萬人。

貝塔斯曼基金會(Bertelsmann Stiftung)2015年關於德中貿易關係的研究報告認為,"德國對中國的依賴並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明顯高於中國對德國的依賴"。中國的消費品行業——其低成本產品使該國成為全球出口大國——主要使用德國機械。德國可以很容易用從其他國家進口的產品取代從中國購買的大部分產品。

同樣重要的是應該意識到,從全球化中受益匪淺的中國經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和其他經濟體密切交織,這意味著,北京對貿易夥伴造成的任何痛苦在其國內都可能感受到。

中國還沒有完全從西方公司吸走智慧財產權及獲取關鍵技術。事實上,在實現習主席提出的成為高科技超級大國的目標時,中國更需要這些技術。它不能承受與歐盟挑起爭端,因為歐盟的技術和資本支撐起中國的增長故事,尤其是在它與美國和澳洲的关系惡化的情況下。

由於梅克爾痴迷於保持北京的良好關係,經濟利益長期以來一直優先於價值觀。現在是改變這種狀況的時候了。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